8月13日,随着最后一名学员现场答辩完毕,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师生专业实践活动接近尾声,标志着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历练一线工作本领、提升发现科学问题水平、增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人才”为主题的专业实践活动,圆满收官。
2021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依托河北中旭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心设立了全国首家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教学实践基地(中旭基地)。今年为进一步落实学校“精耕细作”工作要求,提高师生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月29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研究院组织师生赴中旭基地开展专业实践活动。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自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成立之初,院领导高度重视专业实践工作。环境法医学学科,涉及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目前相关的司法鉴定标准或细则相对缺乏,而且不同案件现场环境各异,需要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的解决方案,因此能够扑下身子深入案发现场,在一线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并解决,显得更为重要。为确保此次实践活动质量,研究院制定了《专业实践工作方案》,对实践活动进行了细致详实的规划。出发前组织实践活动动员会,院长高振会对实践活动进行了周密部署,强调要严格落实安全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并表示,开展实践活动,是落实和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具体措施,也是一名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者必须要走的路,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为圆满完成实践任务,8月9日,院长高振会专程赴中旭基地现场了解实践活动进展情况,并开展座谈交流。
知行合一,笃行致远。此次实践活动,采取“理论授课 研讨交流 现场实践”的形式。在理论授课中,中旭基地司法鉴定人员精心准备授课课件,带领学员认真学习司法鉴定相关制度、标准,并对实际案例进行了细致分析与讲解。在现场实践环节,中旭基地安排专业司法鉴定人员,按照“一对一”的指导模式,带领实践学员,走向一线接触真实案例。学员进入不同的污染物案件鉴定现场,亲自进行方案制定、现场踏勘、采样、样品保存、流转等司法鉴定全流程操作,建立起了对司法鉴定工作的完整认知。面对案件现场复杂、恶劣的采样环境,全体学员展现出了一名山大人的优秀素养,将理论授课中所学到的知识,真正用到了案件样本的采集工作之中。每天的研讨交流环节,指导教师耐心解答学员们在理论学习、现场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并结合在案件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展开交流讨论。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工作作风军事化、行政管理企业化、工作模式流水化”的运行理念,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研究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技术难题,以及污染物性质、损害程度、修复技术及经济损失数额等关键问题,解决环境损害鉴定人才匮乏、鉴定技术标准缺失等现状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此次实践活动,对于研究院师生来说,是一次认知上的洗礼,对环境损害鉴定工作的现状困难更加清晰、研究内容更加务实、研究动力更加强烈。接下来,研究院将总结此次实践活动的经验,让实践工作真正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运行,助力研究院“建设一流环境法医学学科、建成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建成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发展目标的实现。
对于此次专业实践活动,带队教师程永强研究员表示,“破解当前环境司法鉴定过程中面临的污染物性质鉴别难、溯源难等一系列卡脖子问题,需要实践和理论的高度融合,此次实践既学习了一系列现场处置经验和实操方法,又对相关标准体系建立的重要性有了充分认识。”
带队博士后孙婷表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损害类案件呈上升趋势,但缺乏相应的标准规范或细则,导致部分司法鉴定案件无专用鉴定技术标准可用,使得鉴定结论不一致,致使司法诉讼困难,建立专用的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技术标准刻不容缓,此次活动是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的深度融合,对于下一步工作开展意义重大。”
实践学员顾金增表示,“通过亲自现场参与案件,对司法鉴定人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一名司法鉴定人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工作原则,不掺杂主观因素,以事实为准绳,给出鉴定意见。”
本次参加实践活动的师生一致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十分重要,在一线实践案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我们具备应变能力与现场处置能力,还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家纷纷表示,希望今后有更多机会到一线去,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将坚持“精耕细作”,为师生创造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升师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力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复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