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学校交叉融合发展战略,营造青岛校区学科交叉氛围,4月3日下午,青岛校区举办了“用数据解析生命密码—生物信息学—学科交叉的新引擎”学科交叉论坛。论坛邀请了校内外7位生物信息学及相关专业的专家和学者作学科交叉前沿报告,并组织了圆桌论坛,150余名师生参与活动。
论坛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学部原常务副主任汲培文分享了他对于学科交叉的理解和感悟。汲培文表示,推动学科交叉,需要建立共同的语言作为基础。良好的氛围和深刻的思想准备也至关重要,学者们要有相同的兴趣和共同的目标,并具备深厚的知识积累,才能够瞄准问题进行研究。他指出,学科交叉的发展需要经历从“物理形态”发展到“化学合成”,再到“形成生命”这一最高形态的过程。
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潘毅教授,以“元宇宙在生物医学和智慧城市中的应用”为题作报告。他从“什么是元宇宙”“元宇宙的特征和要素”以及“元宇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三方面,详细阐述了元宇宙的概念和应用。
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张法教授,作了题为“基于病理图像的医学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析”的学术报告。报告中,张法教授介绍了团队在病理图像分类、生物医学数据融合分析等方面的工作,重点介绍了在肿瘤标志物msi和生存期分析方面应用wsi(全切片病理图)的生物医学数据融合分析。
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杨建益教授以“数学与ai交叉助力蛋白质结构预测”为题作了报告。他详细介绍了课题组开发的trrosetta和trrosettax等结构预测方法,探讨了其与alphafold2等方法的异同,全面展示了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展望了未来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崔学峰教授的报告,介绍了最新的三种蛋白质预测算法:prosta、contactlib和cmsearch算法。这些算法可以提高远距离同源蛋白的寻找准确性,并进一步提高蛋白质结构预测的准确性,实现了“鱼和熊掌”二者兼得。
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韩仁敏教授分享了题为“大尺度显微图像标定方法探索”的报告,探讨了自动显微镜通过图像拼接技术进行大尺度标本成像的问题。他分析了显微图像处理中的挑战,特别关注了显微图像标定方法的研究方向,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微生物技术研究院李庆宾老师以“人工智能与分子模拟合力设计热稳定蛋白突变体”为题作了报告,他介绍了一种新的蛋白质结构设计方法,该方法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和机器学习的结合,并将其成功应用于tfcut2角质酶的突变体设计中,使最优突变体的tm值提高了9.28℃,pet塑料降解能力提高了46.42倍,并为蛋白质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报告会结束后,举办了圆桌论坛,在场师生同与会专家学者充分进行交流互动。
在总结发言中,青岛校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屠长河表示,本次论坛达到了预期效果,校区将继续举办系列学科交叉论坛,期待每一次论坛带来的思想碰撞都能够激发出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方向,有力推动校区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本次论坛是青岛校区学科交叉系列论坛的首期活动,由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办公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等单位共同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