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由山东大学国际创新转化学院主办的“创新转化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论坛在青岛举行。山东大学国际创新转化学院院长陈志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副院长乔岳主持论坛。
陈志军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同学们要在“守正”中回望来时路,在“创新”中展望新征程。他对山东大学未来mba教育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思考与方向,并针对2020级mba论文的选题及写作误区作了简要说明,希望大家能够将自身成长融入到山东大学的发展脉络中来,提升自己、服务社会、建设国家。
中国社会科学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管理》副主编刘建丽作了题为“片产业创新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的讲座。她介绍了芯片产业的技术特点及国际形势,指出芯片产业是新技术革命的核心,是未来全球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她分析了美国、日本、韩国等国际先进芯片国家的产业模式,并与国内芯片产业发展的江苏经验进行了对比。她强调,精密制造、精细化工、精密材料、软件与操作系统等技术应继续推行基础创新研究,推进产学研合作,形成多元产业结构,不断推动创新技术路线发展。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管理评论》副主编乔晗教授作了题为“科创板洞察报告(2019-2021)”的报告。她从科创板概况、企业商业模式、健康发展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科创板与其他上市板块相比,更注重企业的科技性、创新性,并解析了科创板上市标准。乔晗教授通过大量数据对科创板上市企业作了简要分析,分享了医疗、电子、环保等不同行业商业模式创新典型企业案例。她强调,科创板企业需审视风险,持续推进“三创四新”,以信息化支撑“两化融合”,建立可持续的创新商业模式。
海信集团中国区营销副总裁马宝龙针对“海信的自主创新实践经验”作主题分享。他从海信的概况、海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创新体系、体系成果以及未来创新方向五个部分进行了分享,他表示,海信始终遵循“市场经济的最终主宰是技术和消费者”的理念,坚持尊重技术研发自身的内在规律,坚持技术是根、创新是魂、人才是本。他提出,能耐得住寂寞、有技术创新韧性、坚持务实和积累是海信的不变理念,他期望海信能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在智能化道路上加速发展,引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潮流。
为加强在全球化时代的创新管理国际经验,论坛还通过线上分享的形式邀请了剑桥大学剑桥企业中心首席执行官tony raven和剑桥大学圣约翰创新中心首席执行官david gill介绍剑桥的生态系统及创新管理经验。tony对硅谷、肯德尔广场、剑桥以及深圳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作了简要概述,提出“面对巨人该如何竞争”的思考。他表示,随着社会发展,强大的技术生态系统一直在涌现,而最成功的技术生态系统往往是“去中心化”、分散的。david针对“剑桥现象”及创新集群作了细致分析。他回顾了剑桥发展历程中危机带来的机遇,强调大学的使命是通过追求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最高水平,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去中心化的创新集群光有建筑是不够的,需要一种高度依赖关系的集体智慧,分享数据、见解、想法和创造力。
国际创新转化学院全体科研教师及部分mba青岛部分学员参加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