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至29日,由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心智与认知研究所主办的“分析哲学前沿问题”工作坊第七期举行。来自十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工作坊。
28日上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刘晓飞以“why does the manipulator’s intention matter?”为题作报告,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牛尧、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张子夏进行评论。刘晓飞认为,道德责任相容论者应对操控论证(manipulation arguments)的最佳策略是把操控情形下行为人道德责任的缺失或降低归因于操控者的意图;在报告中,他通过多角度并在正反两面讨论一项名为“替换环境”(alternative design)的思想实验来对以上观点提供支持。牛尧认为,在“替代环境”场景中牵引我们直觉上认为行为人的责任缺失或降低的因素,并不在于场景中的“操控”,而是在于该场景中设定的决定论;他提示,在评判责任的时候,“公平”(fairness)或许是一个比“操控”更重要的考量。张子夏认为,“替代环境”场景中我们直觉上认为行为人道德责任缺失或降低的原因未必在于“操控”,而很可能在于该场景中带有的宿命论意味。
28日下午,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何朝安以“a problem not peculiar to counterfactual sufficiency”为题作报告,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小安和陈千千进行评论。最近,john waldrop构造了一个形式化论证用以反对对后果论证(the consequence argument)中“p并且没人能使得p为假”这个命题所进行的“would-解释”。何朝安认为,大体平行于waldrop的论证,我们还可以构造出一个形式化论证用以反对对以上命题所进行的“might-解释”;如此,“would-解释”和“might-解释”都同样成问题;如果要维护后果论证,最好选择放弃无论在waldrop还是在何自己的论证中都诉诸的反事实条件句逻辑中的“中心原则”(centering)。吴小安认为,waldrop以及何朝安的论证中所使用的“封闭性原则”(closure)似乎与条件句逻辑中的一些貌似合情合理的原则相冲突。陈千千认为,waldrop以及何朝安的论证中所援引的“掷硬币”例子中“反面不朝上”的补充(complementary)事态并非“正面不朝上”,而是“正面不朝上或者没有掷硬币”;另外,如果要使得“would-解释”和“might-解释”不坍塌为同一种解释,就不能像何朝安那样在对“might-解释”讨论中使用强中心原则(strong centering)。
29日上午,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陆丁以“时间旅行之‘瞬间旅行’”为题作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展翼文、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傅志伟进行评论。陆丁认为,消除大卫·刘易斯所谓的“个体时间”和“外部时间”之间不一致(discrepancy)的最好做法是把这两种时间归约为同一种时间——在这种更为基本的时间中,在表层所谓“个体时间”中同时的事件,在表层所谓“外部时间”中恰好可以处于早晚关系之中,而满足这些条件的旅行就是“瞬间旅行”。展翼文认为,讨论“瞬间旅行”的动机并不清楚——无论时间旅行是不是瞬时发生,都并不影响我们通常认为的关于时间旅行的逻辑或者哲学问题成立与否。傅志伟认为,“瞬间旅行”这个概念是成问题的——任何旅行,其起始时间都不能与终止时间同时;另外,消除“个体时间”和“外部时间”不一致的方法或许不妨就是把这两种时间解读为a/b时间之间的不一致即可——这后一种“不一致”并非是指有逻辑矛盾,而只是指两个时间概念框架之间有所区别。
29日下午,圆桌会议举行,与会者就共同关心的其他问题进行了讨论。
“分析哲学前沿问题”工作坊关注国际分析哲学界的热点和重点话题,依托具备国际视野的国内顶尖哲学学者的充分参与,执守“批判性的平等讨论”的会议原则,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的品牌性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