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第九期“sdu talk”学科交叉青年论坛在青岛校区图书馆顺利举行,本期论坛主题为“交叉研究助推绿色发展,有机融合构建生态文明”,旨在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持续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技术的创新。本期活动由共青团山东大学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研究院、海洋研究院共同举办。
本期论坛分为学术报告和圆桌沙龙两个环节,特别邀请环境学院王曙光教授、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院)李盛英教授作为点评嘉宾出席,论坛由环境学院副院长胡振教授主持。
在学术报告环节,6位主讲嘉宾围绕论坛主题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环境研究院张玉强教授作了题为“气候变化和空气质量的协同性研究”的报告。他通过利用全球与区域气候模型(gcm)、空气质量模型(ctm)以及高精度卫星资料,研究了碳减排与空气质量协同控制路径、污染物的跨界传输,城市化进程对空气质量以及健康的影响。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院)典龙阳教授作了题为“氯自由基引发的反应活性研究及应用”的报告,其研究通过气相质谱、计算技术等手段表明氯自由基在环境修复以及大宗化学品原料合成中具有绿色、高效等诸多优点。生命科学学院刘乐乐副研究员通过对芦苇的发展史的介绍,逐步展开了题为“湿地植物芦苇的谱系地理与生态适应研究”的报告,从分子标记和生理性状两方面探究了欧洲芦苇入侵到的北美时间以及特点,发现中国芦苇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谱系地理结构清晰,有着世界上最大范围的高倍体芦苇分布区,对于湿地资源化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海洋研究院陈士强副教授作了题为“产甲烷古菌所致金属腐蚀间接电子转移机制研究”的报告,点出了产甲烷古菌在腐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电化学过程中的电子转移对金属腐蚀的重要性,其研究对于海洋船舶以及金属的保护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环境学院闫震教授作了题为“产甲烷古菌变身食甲烷生长的生理生态学研究”的报告,揭示了截至目前最为严谨的食甲烷生长代谢途径,对于深刻理解影响地球气候的生物地球甲烷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环境学院吴海明教授作了题为“人工湿地植物微生物互作关系及其调控技术”的报告,系统分析和总结了人工湿地技术的发展历史、水质净化机理及全球尺度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并展望了该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与面临挑战。
在圆桌沙龙阶段,王曙光教授、李盛英教授分别对几位主讲人的汇报进行了总结和点评。王曙光表示,学科交叉是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科研过程中,合理结合不同学院、实验室高端设备,将有效辅助科研进步。李盛英谈到,学科交叉最重要的是敢想敢做,打破学科界限,采用多学科的综合方法,进一步推动新理念、新方法的产生,为复杂的现实问题提供更多的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的解决方案。随后,参会同学积极踊跃发言,围绕“光催化”“碳汇”等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sdu talk”学科交叉青年论坛是校团委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统筹发展重大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创新举措。本期“sdu talk”学科交叉青年论坛有效推进了环境、微生物、生命科学及海洋等多个领域的交叉融合,为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学生搭建了合作和沟通交流平台,为健全学科高质量发展增加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