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7级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生,已保送北京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研究生(直博),曾获2019年度山东大学校长奖,2020年度宝钢优秀学生奖,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书院奖学金,“榜样的力量”山东大学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山东大学第十一届“五·四”青年科学奖,山东大学优秀共青团员,山东大学三好学生等,获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全国二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一等奖,以第一作者在ccf-a类会议发表学术论文一篇。
在图书馆的研讨间里,我们见到了姜浩。他是科研学术的实践者,也是心向远方的逐梦人。回望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涯,他感慨万千,向我们娓娓道来。
潜心学业 热爱可抵岁月长
大一学年,姜浩就读于软件学院,第一学期在全专业404人中排名第2名,排名百分比位列前0.5%。面对这样的成绩,他说,正是因为坚持,才让他在学习方面不断取得进步。在软件园校区的时候,他每天早起去图书馆,复习课堂知识,做练习题,一直到闭馆;大二时来到青岛校区,进入人工智能实验班,他依然坚持早起去图书馆或是实验室学习的习惯,不曾松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于他而言,日常的坚持是一种习惯。
在学业规划中,他一直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一开始选择软件学院,是因为软件开发和项目设计吸引了他,后来,在不断的学习探索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更感兴趣于计算机相关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计算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人工智能逐渐走入了千家万户的生活。无论是家庭机器人、智能语音系统、智能摄像系统,还是宿舍门前的人脸识别系统等等,人工智能越来越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我们可以实实在在地看到它为人类的生活服务,并改善着我们的生活。”出于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热爱和好奇,姜浩在大一结束后转入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专业实验班,开启了新的征程,“这个专业对于我来说可能更适合一些,我想学习人工智能的一些前沿技术,在未来投入到人工智能的潮流中。”进入人工智能实验班后,姜浩在前五个学期绩点排名专业第一。
提到专业领域的学习,姜浩诚恳地说,自己仍然在学习、请教和不断探索的阶段。虽然还是本科生,但姜浩从大二开始就已进入学院智能媒体研究中心(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也早已习惯了每天跟随实验室的学长学姐们一起在早晨打卡,在讨论间探讨问题,寻找解决难题的灵感。无论是在刚刚苏醒的清晨,还是在日暮渐沉的黄昏,他与实验室的同学一起,参与多种多样的科研项目,即使在备战期末考试时仍不松懈,在课间,他也习惯于抽空完成几行代码。
自加入实验室以来,姜浩也在慢慢地成长进步,从刚开始在学长的指导下完成科研项目,到后来融入集体,参与实验室组会,他说:“在实验室中,让我感受到了不同研究方向的学长学姐们的思维模式和思考问题的方法,组会交流不断增强着我对研究领域前沿的理解和探索。”诚如刚进入实验室时老师的教导,“做好眼前的事,走好脚下的路”,殷切的话语犹萦绕耳畔。在实验室中,他看到很多勤奋刻苦的同学,他们身上有着一股坚韧的力量,这也成为鼓舞他前行的动力,“我愿做一名努力的探索者和跋涉者,参与一个个项目,完成一场场比赛,在日积月累、脚踏实地中,追寻榜样的力量。”
求实创新 守得云开见月明
大学期间,姜浩在数学建模、程序设计的创新竞赛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次获得国际及国家级奖项。同数学建模的结缘,源于大一时的一次学长学姐经验交流分享会。在分享会上,一位拿到国奖的学姐介绍了数学建模对思维方式锻炼带来的种种好处,分享了学界对数学建模的一些观点和历程,姜浩对此深感兴趣。受到学姐的影响,抱着勇于尝试的态度,大一时的姜浩组建了队伍,报名参加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他清楚地记得,那次竞赛的时间是在过年前夕的腊月二十八。寒假大家很早就回家了,深冬时节,临近春节的学校显得孤独且静谧。远在异乡的他们忙于备赛,在学校空空荡荡的宿舍里,姜浩和他的队友们一起迎来了大学生涯的第一个假期。在宿舍的楼道里,三个人聚在一起,学习数学建模的知识,学习编程,学习软件,努力弥补大一知识背景的不足。他们最终坚持了下来,顺利完成了比赛,并意外斩获二等奖。“这个结果可能是对我们努力的感念”,姜浩如是说道,机会和幸运总会眷顾有准备的人。
在大一结束之后的暑假,姜浩来到青岛校区,参加计算机学院刘保东老师主办的数学建模暑期课程,切身体验了和数学建模前沿人物的对话与交流。在那次暑期课程中,多位数学建模的命题组专家、评委老师举办了多场讲座,讲解数学建模的经验和知识。在那半个月的培训中,在同老师的交流和与各个学院学生切磋的过程中,他对数学建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大二上学期,他带队参加了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得了全国二等奖;大二寒假,他第二次参加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拿到了一等奖。
在比赛的过程中,姜浩非常享受团队一起训练、磨合、摸索、攻坚克难的过程。数学建模的命题来自各个领域,包括工业生产、环境保护、人文社科等等,很好地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建模不仅是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更多的是在多个领域,用自己的技能去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和应用方法,通过摸索关于问题所需要的数学和物理模型,去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队友之间互帮互助,高效合作,无论是团队协作精神,还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都使他受益终生。
师承匠心 如春风润物无声
在山东大学遇到的无数名优秀的教师是姜浩学术的引路人,谈及恩师,他非常动容,坦言这些老师们对自己的帮助之大、影响之深。无论是实验室的导师和学长学姐们,还是数学建模团队的指导教师,都给予了他诸多指导帮助。一路走来,不论是实验室的学习,还是数学建模的探索过程,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予了他很多有益的帮助。“刚刚进入科研实验室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怎样设计网络和模型,老师会告诉我怎样一步一步地去入门科研,在入门科研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我应该如何去解决问题。”姜浩说,无论是老师还是同门,都不断地指引他在学习过程中前行。
而他也将这份精神和信念传递了下去,在大四学年,他选择成为学院里的一名助教。助教是计算机学院设置的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一种特色模式。助教协助老师承担部分工作,检查平常的实验,批改实验报告,帮助同学们答疑,协助老师完成教学的一系列任务等等。谈及选择做助教的原因,姜浩说:“一方面是我觉得当助教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答疑解惑,这可以让我从更严谨的角度去回顾、深挖这门课程。在最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时,可能我对很多问题的思考比较浅显,在同学们的反复提问和钻研过程中,我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也就深入了一个层次。另外一个方面,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帮助到老师和同学们,这是我非常愿意做的。”
此外,姜浩还参与了山东省博物馆志愿服务工作、2019年度青岛国际马拉松志愿服务、青岛校区2020年度迎新志愿服务工作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正如他说的那样,他非常享受在奉献中所带来的快乐,非常享受帮助别人的过程,这也是志愿服务的意义所在,把自己当做火苗,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温暖他人。
耕耘生活 做踏实的实干派
面对平常繁重的学术科研、社会实践等压力,姜浩都能游刃有余,这得益于他高度的自制力和时间管理能力。除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科研时间外,每天晚上,姜浩都会去操场跑步,有时会去打羽毛球,在运动中恣意挥洒,这是属于他的活力和放松方式。谈及未来,他满怀憧憬,打算在攻读博士期间,做一个踏实的实干派,踏踏实实做项目,争取在科研方面取得新突破。
回望大学时光,姜浩充满了感恩,“四年的时光,一路走来,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助。在山东大学这个大家庭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汇聚在一起,我们一起上课,一起组织活动,一起探讨学术问题,我学到了很多,受益匪浅”。他坦言,在大二刚刚转入计算机学院的时候,那是他大学最迷茫的时候。在这里,姜浩发现了不一样的天地,不同于大一时的学习,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竞赛,各类实验室和不同的项目,还有众多优秀的同学们。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起点,加之转专业带来的繁重的课业,让姜浩非常不适应。那时候,他的导师和舍友给了他诸多鼓励与帮助,帮他分析各种选择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很多指导性意见,他也一直将这份支持记在了心里。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这是姜浩的座右铭,也是他的人生指引。“有些事情我们一开始看起来可能觉得很难,有些人就此选择放弃,或者对预期产生各种担忧,担心自己做不好,但那些选择踏踏实实去做的人,到最后往往都成功了。不去尝试,也就永远都没有机会体验成功。”机会总会眷顾有准备的人,作为自己人生的掌舵者,姜浩坚定自己的选择,勇敢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勤心耕耘,努力谱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