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务副院长,荣获山东大学2023年度“优秀教师”“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李德春长期从事新型光电材料与器件、超快激光技术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担任山东省电子信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激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主持完成首批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等多项教学改革项目,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山东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教学奖励。目前已指导研究生30余人,其中多人荣获山东大学学术之星奖、校长奖、国家奖学金、五四青年科学奖、山东大学优秀学位论文奖、山东省优秀成果奖等荣誉称号。
将时间铺展——漫步微观物质世界
一秒钟,我们身边会发生什么?光能在真空中行走约30万千米,蜜蜂能振动翅膀200-240次……或许我们觉得一秒太短,但放眼整个宇宙,一秒的变化却已是万般瑰丽。在一秒的基础上将时间尺度骤缩,达到10-15量级,就进入了现阶段李德春及其团队在超快激光技术领域能实现的时间尺度。
李德春参加山东大学2023年教师节表彰大会
李德春与光学结缘于高考前参加的一场报告会,当时一位山东大学光学系的校友去到了李德春所在的高中,并作了一场报告。听完报告后,李德春对光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萌生出在这一领域探索的念头,也因此,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第一志愿就选择了山东大学光学专业。
对于自己现在的研究领域——新型光电材料与器件、超快激光技术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李德春表示,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有很多现象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的,“像化学反应中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质子的传递与电子转移等动力学过程,作用时间可能就在飞秒(10-15s)、阿秒(10-18s)之内”,这导致直接观察到这些现象很困难。要研究物质的微观特性,就必须借助能在短时间内捕捉到这些现象的工具,基于此,李德春率领团队展开了对超快激光技术的研究,并在低维纳米材料光学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李德春团队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少层inse纳米片,其在近红外波段具备出色的宽谱可饱和吸收特性,并成功实现了inse光学调制器在近、中红外激光中的应用,展现出良好的光学调制特性。该研究进一步拓宽了宽带可饱和吸收体的研究领域,并为新型光学调制器件的研制提供了一种新的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的解决方案。
在光学成果于日常生活中运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李德春带领团队聚焦新一代光电材料与激光技术国家战略发展前沿,面向数字中国战略需求,开展激光显示核心器件和全息显示系统核心器件的自主研发,以产业应用为导向组织科研,占据先进激光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战略制高点。
科研领域成果不断,新技术层出不穷。对于创新,李德春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科研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普遍意义上的创新,是涉足别人没有尝试的新领域;二是用新方法研究既有领域的内容。探索多年,他深深体会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明白互通不同研究领域的方法是取得突出科研成果的关键,“如果借用其他学科或者其他领域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研究的领域中,就很有可能使本来难以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对自己所在的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德春认为这里有着天然的学科交叉土壤,“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这三个一级学科之间可以产生很多交叉融合的效果”。纵观世界大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智能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来袭,在这种大形势下,几乎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信息 ”,对信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李德春作为主要负责人共建了“公共管理 信息”双学位专业,建设了首个文工融合的新文科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公信”双学位依托于当今学科融通发展需要,响应国家对于建设“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等的号召,“这个专业就旨在培养既懂系统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人才”。
咬定青山不放松——目标导向教学
李德春热衷于教育事业,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推广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围绕学生个人兴趣、能力、未来专业方向与实现价值制定目标,“明确你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不会的知识,再反过来学习”,他认为,这样的“逆向教学”,破解了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目标不清晰、问题意识不凸显、教学设计少、教与学脱节等问题和困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作用明显。他还坚持因材施教,培养最富创造力的学生。指导学生做科研时,他会先让学生对研究方向有所了解,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问题,选择方向,从而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更有可能体验到成就感,这种正面感受会反过来激励他们在科研道路上锲而不舍、披荆斩棘,最终形成一个正向反馈机制,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要尊重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来自主科研。”
李德春(右一)指导学生实验
李德春深耕教学改革,推进新工科教学基地“崇新学堂”“光电科创精英班”等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模式探索。在教学基地初创时期,他与团队遇到过很多困难。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引进的原版课程introduction to eecs,需要用机器人来检验每一堂课的教学成果,“课堂目标是把所学内容输入机器人,让机器人来跑任务,如果机器人按照你的预先设计跑得很顺,那才说明你学会了这堂课的知识”。但课程的引进并不顺利,课程机器人无法直接购买,只能托人从美国买一个再背回来。技术的限制增添了新的难题,谈到这,李德春却并不唏嘘,“现在我们实现了由‘引进’到‘自创’的飞跃,已经可以自主创制教学机器人”。
工作多年来,李德春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秉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理念。他知道学校、实验室跟真正的科研、企业有一定距离,“闭门造车”式教学已经行不通了,“需要让学生们去见识一下真正的科研一线和产业一线,去了解他们将来要面对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他明白当下学习知识的方式已经改变,面对艰涩难懂的原理,与其钻牛角尖,不如在实践中摸索。所以,他在教学中引入了多种仿真软件,讲理论性课程时配以仿真工具,让学生通过仿真工具模拟实践来解决具体问题,反过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改革之路实“修远兮”,荆棘丛生的革新之路上,李德春从未放弃“上下求索”。
春风如沐,寄语未来
当被问到自己在学生眼中是否严厉时,李德春先是温和地笑了笑,然后敛下嘴角,认真地讲到:“我在工作当中还是很严谨的,但是严谨并不等同于严厉。”在课余时间里,他经常跟同学们一块打篮球、打羽毛球,组织团建,跟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进感情。
李德春(前排右五)与学生共同参加篮球比赛
目前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做博士后的潘瀚,曾在2014年至2021年间跟随李德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潘瀚眼中,李老师科研上博学严谨、生活中平易近人。“在我的求学生涯中,李老师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总是耐心倾听我的想法,悉心给予我建议、指导和鼓励,每当我在科研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也总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的关键,让我茅塞顿开,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我才能一步步成长起来。”2018年至2023年间跟随李德春完成硕博连读学业的董丽则认为导师特别能给人温暖的力量,她回忆说:“老师的笑容总是能激励着我们,治愈着我们。加入李老师课题组,我真正做到了快乐科研,快乐成长。每当我遇到科研瓶颈时,老师总能一语中的地帮我缕清思路;在我取得一点成绩时,老师会及时告诫我要戒骄戒躁;生活中,老师从容豁达、谦和睿智的作风更是我一生要去追求的人生大学问。”
李德春(左一)在指导学生
“看到你们,我深深感受到的是蓬勃向上的青春力量!正如37年前那个怀揣梦想走进山大的我自己”,在2023年迎新晚会上,李德春这样对新生讲到。37年间,李德春教授从一位怀揣梦想走进山大的学子,成长为一位带领学子走向科教兴国道路的师者。37年间,山大崇实求新的校风从未改变,向上向学的精神也依旧如初,但她变得更加开放,变得与时代脉搏更加紧密地共振,这是李德春对山大最淳朴的感受,也是他对自己和每一位山大学子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