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聚焦其中的杰出代表,讲述他们的故事,传承科学家精神,激励更多人成为新时代的追梦人。
山东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张友明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张友明荣获山东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自2013年回国以来,张友明一直扎根于山东省,多年来根植于教育、科研一线工作中,并利用其在专业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及其海外资源,为山东省的科研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建设等工作均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友明,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专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微生物基因组编辑及改造技术的研究,并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他发明了里程碑式的red/et重组技术,是大片段基因编辑的全球领跑者,在生物工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被世界500个以上科研机构以及大多数生物技术公司和医药公司使用。
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张友明深知人才的关键作用。2013年入职山东大学时,他还带回了7名在德国培养的年轻科学家,他们现在大部分在张友明的科研团队中。目前团队成员中既有国家级的特聘专家,也有山东省级人才及山东大学齐鲁青年人才,年龄平均在30多岁。正是这支年轻的科研队伍,不断地在微生物基因组编辑领域取得了一项项重大的科研成果。
一路走来,他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他累计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论文总影响因子超过1300,总引用次数超过14000,h-index 55;申请和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0余项,国内专利30余项。近5年,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区)组织间国际合作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德科学中心中德合作交流项目等。牵头成立了山东大学-亥姆霍兹国际实验室,是全球首批入选该项目的三个实验室之一,而且是唯一的生物医药相关领域实验室。在成果转化工作方面,他领导的山东省科研团队实施科研成果转化项目10余项,产学研合作平台20项,多项技术属国内首创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19年,张友明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8年至2020年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荣获“第十届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友好使者”“山东省荣誉公民”“齐鲁友谊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称号。
面对这些成绩和荣誉,张友明说:“这些成绩是一种鼓励和肯定,也让我们团队获得了更多科研支持。”对张友明来说,荣誉和头衔并不值得炫耀,这些只是围绕科研事业服务的一粒粒“小明珠”。
第十四届青岛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张正
5月29日下午,由青岛市科协、青岛市科技局联合举办的青岛市2024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暨科学家精神报告会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行。会上为第十四届青岛市青年科技奖的获得者进行了颁奖,微生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张正获奖。
张正,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主要从事微生物基因资源挖掘和群落生态学研究,评估了全球原核生物基因组测序率和功能多样性生物地理学分布,建立了微生物抗菌毒素综合数据资源和识别技术,相关工作已发表sci论文40余篇,参编参译中英文书籍6部。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microbiome、nucleic acids research、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6篇,合计影响因子超过200,累计被nature、nature reviews等期刊论文引用超过500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等科研项目7项,获青岛市青年科技奖、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之星等奖励。
微生物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成为人类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领域最严重的威胁之一,迫切需要发展新的应对策略。自然界中的微生物采用多种途径抑制竞争者,其中最常见的是产生抗生素和蛋白质抗菌毒素。多数研究集中于抗生素,而抗菌毒素近年也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张正研究员构建了首个微生物抗菌毒素综合数据资源,拓展了抗菌毒素大规模识别技术,有助于提出对抗病原菌感染、抑制癌症发生的新策略,促进开发抗菌毒素替代抗生素的新方法,造福国计民生。
坚持科普惠民,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科普宣讲团
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普宣讲团成立于2020年11月,从成立初期的6位教师,不断发展壮大,陆续有生命领域科普专家、专技和管理人员加盟,服务力量不断增强,目前,专家团队达24人。
创新宣讲形式,提高科普服务成效。宣讲团注重创新科普宣讲方式方法,将科学知识、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有机融合,针对不同学年学龄学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人群设置主题报告,提高科普宣讲成效。同时,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开展院士主题报告、研学开放、送课进校园、读书日、开学第一课、科普讲解大赛、科普进社区、公益科普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取得热烈反响。
扩大宣讲频次,增加科普服务受众。宣讲团成员在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不忘“科技报国,科普惠民”初心使命,积极参加科普宣讲活动,年均开展科普报告、宣讲、讲座二十余场,百余万社会公众和中小学生线上线下聆听报告,收获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
打造宣讲品牌,扩大科普育人效应。宣讲团坚持品牌先行,在近四年的科普育人实践中,探索打造了“启梦微来”科普品牌活动,将科普报告、研学交流、趣味实验、游园探秘、探馆打卡等有机结合,吸引周边中小学生前来学习交流,科普品牌深入人心。2024年,宣讲团结合实验室科学家乘蛟龙号探索深海事迹,将科普工作、思政教育和科学家精神传承巧妙融合,打造“蛟龙探海”专题品牌报告会,多次在校内外组织报告宣讲,引燃学生海洋强国梦想,取得受众一致好评。
创作宣讲资源,提升科普宣传效果。宣讲团牵头编著科普图书《1分钟微生物》《2分钟微生物》,广为传播,并获山东省优秀科普作品、山东省科普创作大赛二等奖、第37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等荣誉;制发近百篇科普图文作品和《微光科普小课堂》等10余部影音作品,获评山东省弘扬科学家精神视频优秀作品,并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宣传推广,使科普工作看得见、摸得着。
在科普宣讲团的坚持和努力下,实验室科普工作亮点频出。荣获了全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及重大示范活动表彰、中国科协2023年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和优秀活动表彰;获批了多项省市科普示范工程团队项目;宣讲团入选青岛市科普专家库(团队),霍刘杰等多位宣讲团成员入选青岛市科普专家库(个人)、青岛市青少年科普创作大赛评委库。
弘扬科学家精神,争做时代追梦人。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普工作永远在路上。接下来,宣讲团将再接再厉,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依托科技、科普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平台,持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优质科普活动,讲好科学故事,传承科学精神,努力在社会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