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山遗址的发现有助于证明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展的连续性,这是非常重要的
■龙山文化的发现年代正好是“中国文化西来说”非常盛行的时候。龙山文化的发现,一下子把一些学术界、思想界的推测或者假说推翻了,证明我们的史前文化有自己的传统
■要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除了城、金属冶炼和文字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实际上是探索礼制的起源。海岱地区史前时期礼乐遗存起源最早,学术界公认“礼出东方”,这个东方就是海岱地区
■对于龙山文化蛋壳陶高柄杯的生产技艺,虽然已经认识到用的是轮制技术,但直到现在还不能完全破解。在没有金属轴承的情况下,要提拉成型这么薄胎的陶器,简直是匪夷所思
礼出东方:海岱文明的特质与贡献
——专访长江学者、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教授
跋山遗址群因何居首?
反驳东亚人“非洲起源说”的有力证据
张浩:方教授,不久前您参加了2023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工作,山东的沂水跋山遗址群入选,请您介绍一下,沂水跋山遗址群有哪些重要发现?沂水跋山遗址群在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排名首位,这里有什么讲究吗?
方辉:沂水跋山遗址群是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唯一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项目。因为它所处的时代距今10万年左右,是十大新发现里边年代最早的一个项目,所以它名列第一。
跋山遗址是近几年山东乃至我国东部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要发现。山东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长期以来突破性的发现不多。我们都知道沂源猿人,也知道获得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临淄赵家徐姚遗址。沂源猿人距今五六十万年,赵家徐姚遗址距今约一万三千年,中间应该有若干个环节或者叫缺环有待去填补,跋山遗址距今10万年左右,可以说从时间上填补了一个空白。而且它的内涵比较丰富,跋山遗址群里的象牙铲是目前我们发现的最早的象牙制品,它应该是一种工具。和它同时出土的文物还有很多其他的石器、动物化石、人工石制品,这些都反映了这一带的史前先民在狩猎采集阶段的一种生活方式。考古工作者通过石器研究发现,从沂源人到跋山人,再到临沂凤凰岭文化,包括临淄的赵家徐姚遗址,它们的石制品或者叫石器是一脉相承的,反映了我们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连续性。当然,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人的化石。如果有人的化石,就可以命名为“跋山人”了,就可以填补人类演化史上的空白。目前发现的还只是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关的人工制品和动物遗存,而且位于空旷地带,没有发现当时人类聚居的洞穴、岩厦。但未来的发现是可以预期的。随着我们对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关注,我相信若干个缺环会一步一步地填补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研究百万年人类起源史,1万年文化史,5000多年文明史。跋山遗址正好处在现代人起源的一个关键阶段。距今10万年的遗存过去发现的不多,那时候应该还处在一个间冰期,因为接下来就是一个冰期。国际上有一种说法认为,我们曾经的原住民都已经灭绝了,第二批人从非洲走出,走到了世界各地。现在看来,这种学说就值得商榷了,因为山东地区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证明它是连续的,是有明显传承关系的。跋山遗址的发现有助于证明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因此是非常重要的。
城子崖遗址何以独特?
一扫“中华文化西来说”“疑古思潮”阴云
张浩:城子崖遗址被学术界誉为“中国考古圣地”,龙山黑陶的发现,有力驳斥了“中华文化西来说”,这些考古发现,可以说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感受。
方辉:龙山遗址是1928年由齐鲁大学助教吴金鼎先生发现的,并在1930年进行了发掘,后来还出版了城子崖考古报告,这是中国的第一本考古报告。龙山遗址是由中国学者独立主持发掘的,当时叫黑陶文化,后来吴金鼎先生把它称作龙山文化,这是第一支由中国人命名的史前文化,在当时意义非常重大。
在此之前,中国史前文化的发现,有1921年仰韶文化的发现,那里出土了彩陶。当时大家就说西边的彩陶,东方的黑陶,形成了一个二元的结构。后来在河南安阳的后岗遗址发现了“三叠层”,上边是殷墟商文化,中间是龙山文化,下面是彩陶文化。三叠层的发现证明,无论是黑陶还是彩陶,都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
此前,仰韶文化的发现者和命名者瑞典考古学家安德生认为,仰韶发现的彩陶与中亚细亚很相似,提出彩陶西来说,他相信彩陶是从中亚、西亚经河西走廊传播来的,进而认为中国史前文化也是西来的,为此他去河西走廊寻找彩陶的来源。黑陶文化的发现或者说龙山文化的发现,证明中国史前文化不光有彩陶,这种发达的黑陶无疑是“东方”文化的特点,也就是说,以海岱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是黑陶文化的老家。当时还不知道海岱地区也存在着彩陶,这要到20世纪50年代大汶口遗址的发现才知晓。当然安德生后来也认识到他的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目前来看,中国的彩陶和中亚、西亚有联系,因为欧亚大陆没有天然的屏障,但是基本上它是本地起源,中国西部的甘青地区可能是它的一个起源地,然后逐渐地往东方传播,所以我国西部地区的彩陶比较发达,只是近几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发现了本土的彩陶制品,如江浙一带的彩陶甚至可以早到距今8000多年。我们知道,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也有彩陶,而且很有地方特色。因此不能一看到彩陶就认为是西来的。
龙山文化的发现年代正好是“中国文化西来说”非常盛行的时候,而且当时国内的“疑古思潮”也影响很大。龙山文化的发现,一下子把笼罩在学术界、思想界的这些假说推翻了,证明我们的史前文化有自己的传统。所以吴金鼎先生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我们说他是龙山文化的奠基人,城子崖遗址是中国的考古圣地。
除此以外,1936年考古学家在日照两城镇遗址也进行了发掘,发现两城镇和城子崖都属于龙山文化或黑陶文化,也就是说,龙山文化不只是在内陆,而且在东海之滨也有分布。包括稍后发现的浙江良渚遗址,在当时同样被认为属于龙山文化的范畴,因为它的陶器也是灰黑色的。因此学界对良渚文化源头的认识也是从龙山文化开始的。
文明如何界定?
礼制塑造中华文明独特基因
张浩: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儒家文化、齐鲁文化博大精深,海岱文明在此孕育和发展。海岱文明该怎么界定?海岱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体现在哪里?
方辉:学界对文明的定义众说纷纭。文明是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的。文明社会之前是野蛮社会,野蛮社会之前还有个蒙昧社会阶段。这是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提出,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起源》一书中采用并论述的观点。蒙昧阶段大约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获取方式主要是狩猎采集。进入野蛮社会的标志就是定居农业的出现,磨制石器代替了打制石器,发明了陶器。农业发明之后可以供养更多的人,随着人口的增长,财富的积累,社会内部就开始出现分化,社会外部集团之间、部落之间开始有战争。这就需要有一个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管理机构,这个管理机构就是国家。进入文明社会就是内部出现最高统治者,社会分成若干个阶层,社会分工开始,除了男女分工,还有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手工业内部还有分工。社会的治理越来越条理化,这就到了国家阶段。我们说文明,基本上就是在说国家。进入一个文明时代、文明社会,就意味着已经进入国家社会。
文明的标志是什么?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提出了文明三要素——城市、金属冶炼、文字,具备了这三要素,就是进入了文明社会。考古学家比较愿意接受这样的观点,因为不管是城市、金属冶炼还是文字,都是一种物化的形式,容易被考古学家发现、辨识。因此,长期以来,在全球范围之内判断文明社会和国家起源的标志,就是这文明的三要素。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文明的三要素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中美洲,那里的文明社会,有的没有城,有的没有文字,他们照样治理国家,比如印加文明,他们的控制范围很大,但没有文字。因此,学者们又提出很多标准,包括长途贸易、天文历法、数学知识等等。
在中国,我们提出的文明要素,大家共同认可的就是礼制——礼仪制度。
礼制是对社会等级、人际关系的约束与规定,其基础是对神灵,尤其是对祖先的崇拜与信仰,这些崇拜通过人们的祭祀行为而得以体现。表现在考古学上,就是大型的礼仪性建筑,例如宗庙和神殿,它们都和祭祀有关,当然还有墓地,那是和祖先有关。在礼器方面,出现了陶礼器、玉礼器,后来又有了青铜器等。青铜器表现得更明显,鼎、觚、爵之外,还有哪些编钟编磬,有礼也有乐。这套礼乐器具在其他文明中没有这么发达。其他文明也有祖先崇拜,也有对圣人的崇拜,但是没有像中国这样把礼仪问题看得如此之重。我说礼仪文明、礼仪制度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道理就在这里。
那么中国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套礼制呢?
我们说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5000多年前的城市已经在多个地区都有发现,像已经获得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章丘焦家遗址、滕州岗上遗址和五莲丹土遗址等。焦家遗址发现的城壕城墙,墓地反映的社会分化程度,都说明社会已经开始进入古国阶段,或者说进入了文明社会。考古学家在若干区域用双脚在田野里找出大大小小数以万计的考古遗址,揭示出各个地区由野蛮发展为文明社会的聚落形态,用手铲发掘出了一座座的古城、村落,让我们看到了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勾勒的5000多年前“五帝时代”的影子,可以说,考古学在“重建古史”方面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现在我们对中华文明早期阶段或古国的认识,比若干年前已经大大往前迈进了一步。
当然,探索永无止境。我们说中华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的文明证据充分,但关于早期文字的发现和辨识还不那么肯定,还没有完全被认同,不过,这些文字实际上已经有发现。我们对这些文字的识读还没有达成共识,因为数量太少了。中国早期的文字有个特点,它写在竹木或者布帛上面,是很难保存下来的。我们现在发现的最早的竹简木牍也才到战国时期,距今也只有两千多年的东西还能保存下来。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也是因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才得以保存下来并为我们所认识。目前也有发现史前先民偶尔刻写在陶器、石器上面的文字,但是这些发现还是比较少的。随着数量的积累,终究能够证明它是文字,这需要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一步步地去破解它。
什么塑造了山东人的形象?
“好品”“好客”是外在,礼乐是核心
张浩: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也在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到,中华文明有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海岱文明在这方面有哪些体现?
方辉:纵观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可以说这五个特性都非常突出。海岱地区在这些方面体现得尤其明晰。
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源远流长,而且是连续发展,背后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它的核心就是礼乐文明。礼乐文明关乎信仰,其背后是一种以祖先崇拜为基础的祖先认同。而族群认同、祖先认同的背后就是价值观的文化认同。
要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实际上是探索礼制的起源。当然,金属冶炼、文字都很重要,而礼制可能恰恰是中华文明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山东地区在礼乐方面是起源最早的,所以“礼出东方”这个概念被学术界所认可。
考古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礼乐制度是源起东方的,它表现在很多方面,像墓葬制度、礼仪建筑、礼乐器具等,这套制度都是在东方起源的,影响了夏商周三代文明。源自齐鲁大地的儒家学说,实际上主要就是和礼乐有关。孔子是距今2500多年的思想家,但不是说孔子一下子就创造了这个礼乐制度,在他之前的2500多年,中华文明已经经过不断积淀,孔子是礼乐文明的集大成者。
山东是儒家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礼乐制度方面就表现得非常突出。中华文明连续发展5000多年没有中断,不是说没有王朝的中断,要不然怎么有二十四史、二十五史呢?王朝中断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每一次中断之后,我们很快就能恢复到统一,重新形成多民族统一国家,这是因为有文化认同。举个很典型的例子,北魏拓跋氏统一北方之后主动采取汉化政策。拓跋氏是鲜卑族,从黑龙江起源,不断南下统治了中国北方,但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主动采取汉化措施。主动汉化是什么意思?就是和汉民族融为一体。很有意思的是,他找到了一个祖先,也就是黄帝的第十四个儿子——昌意。这就是祖先认同,拓跋氏通过对黄帝的认同,实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成为华夏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可见,这就是有信仰在里面,有文化基因在里面。但是西方缺少这样一个认同过程,人们说“罗马之后再无罗马”,是说罗马帝国之后再也没有恢复到那个时代的辉煌。实际上罗马帝国和秦汉帝国一东一西并立了400多年,罗马之后西方社会一直想回到“罗马时代”。欧盟就是罗马的梦。但我们看欧盟国家的货币可以统一,但是它的信仰统一不了,它没有这种认同。在罗马帝国存在的时间里,它没有文字的统一,它的语言文字虽然都是西方语言,都是字母的组合,但是它没有这种统一的政策。秦始皇很了不起,他推行的政策,尤其是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对于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我觉得文化的认同,礼乐是一个基础。
中华文明能够连续发展,核心之一就是礼乐制度,而礼乐制度就起源于海岱地区。山东应该很好地打造这个品牌,应该提倡“礼乐山东”。我们提出了“好客山东”“好品山东”,这很好,与山东人的个性和特点很吻合。是什么内在的因素塑造了山东人的形象?还是礼乐制度,5000多年的礼乐文明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这套规范塑造了人们的信仰和行为。因此,我们应该打“礼乐”这个概念。“好品”“好客”都是外在直接的,实际上影响人们思想的东西,礼乐是一个非常核心的内容。
当然,礼乐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不能说有了礼乐制度就固步自封。这就涉及创新性的问题。一个社会要发展一定要有创新,在共同信仰的基础之上,社会要向前发展,无论是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都要有创新。希望山东能够继续发扬光大。
为何以蛋壳杯作为山东文物ip?
无形信仰的有形标志
张浩:去年我省组织开展了山东文物标识实物原型推选工作,最终确定了蛋壳黑陶高柄杯。为何要选择它作为山东文物的ip?
方辉:对,文化标识的推选我也参加了,大家选择了蛋壳黑陶高柄杯,因为它最能代表龙山文化的特点。它的胎质非常薄,薄如蛋壳,因此我们把它叫蛋壳陶,同时,它火候很高,质地很坚硬。
它是礼乐文明的代表。中国文明的本质就是礼乐,我们对祖先的崇拜敬仰是其他文明、其他民族所罕见的。我们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说国家两件最大的事情,一个是祭祀,一个就是战争,战争是为了保家卫国,祖先祭祀就是强化我们的祖先认同。我们说炎黄子孙,实际上就是一种祖先认同。祖先认同背后的价值观、文化、信仰都是一体的,这些东西很难察觉,而它物化的形式就是这种礼器。
蛋壳黑陶高柄杯是一种高劳动含量、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当时的社会精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生产这个东西。所以它肯定是少数人也就是社会上层人物才能使用的器具,也是一种在特殊场合下使用的礼器。因此,它很难被发现,被发现的时候也很难保证它不碎,因为它太薄了。蛋壳黑陶高柄杯是山东龙山文化的一个特别典型的代表,既有它的高科技含量,又体现了人们的信仰和祭祀、礼制,所以推选它作为一个标识物,可以说是大家的共识。
山东大学博物馆陈列了三件蛋壳黑陶高柄杯原件,当然都是经过修复的。对于当年高柄杯的生产技艺,我们现在还不能破解。我们只知道它是轮制的,用轮轴提拉成型的。当时没有金属的轴承,要提拉一个这么薄的陶器,难度很大。目前,有人能够尝试着把它复制出来,但用的是钢材轴承,当时的轴承是木头的,如果现在用木轴承,没有人能把它复制成功,所以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代表着制陶的最高工艺。
考古热博物馆热为何升温?
文化自信的鲜明彰显
张浩:这些年来,社会上兴起考古热、博物馆热,年轻人越来越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很多年轻人喜欢穿汉服,也有很多学生报考考古专业,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方辉:我觉得这是一个必然现象。当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衣食无忧的时候,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就变得比以往要重要多了。这几年国家在人员编制方面给予了大力倾斜,好多考古岗位成倍地增加,高校也纷纷设立考古专业,使大家看到考古就业比较好。像博物馆、考古所、高校、文物保护中心等等,能够吸纳大量的年轻人从事和考古有关的工作。不过我想,就业是一个原因,更多人是因为兴趣,喜欢通过这样一个渠道与古人对话。对祖先历史的好奇是人的天然倾向,大家都想了解我们从哪来。考古学提供了一个接近古人的最好机会,所以有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考古,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当然还有媒体的重视和推动,中国这几年开始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实际上在欧洲,20世纪60年代刚有电视的时候,英国就有专门的考古频道,报道世界各地的考古发现,非常受追捧。
可以说,多方面的原因促成了现在的考古热、博物馆热、传统文化热。从敦煌到三星堆,再到秦始皇兵马俑,经常看到年轻人身着汉服唐装,我觉得那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这么认可,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个表现。
张浩:对于未来有志于从事考古的年轻人,您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方辉:当你在田野考古调查的时候,或者是当你在一个探方里发掘的时候,你真是不知道下面埋藏着什么。我觉得很少有这样一个专业让人充满期待,每天都可能有新的发现。考古学可以让你完成这样一个心愿。
但是,考古学又是一个比较艰苦的专业,毕竟你要在田野里面调查、发掘。古人的生活场所肯定不总是在大都市里。考古选择的地点,往往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因为古人有可能生产粮食,生产石器、采矿,也有可能捕鱼、打猎。这些地方都需要考古学家去寻找发掘。
对我们来说,长期生活在高校里、大都市里,时常渴望到田野去。每年春秋季,在北方是最适合做田野的。就是现在这个季节,我们考古专业的学生已经离开校园到工地去了。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亲身实践中加以应用,你就会感觉很充实。考古专业是一个非常实的专业,在读古人书的同时,也要通过发掘调查与古人对话。因此,考古虽然有点艰苦,但它会给人不断地带来新的追求。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这个专业。
我发现,学考古的不仅有男生,越来越多的女生也加入进来。现在越来越多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可能在人文学科里面,没有哪一个专业像考古学这样,能够吸纳这么多不同的自然科学手段。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人骨的研究,包括陶器、瓷器、青铜器的研究,加上文物保护、水下考古,可以说,古人所生活的各个方面、所用到的各种器具、各种材质的材料,都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检测。2022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是德国生物考古学家帕博,他的突出贡献就是把dna提取技术应用在人类化石方面,不光在几千年的骨骼上,就是从上万年已经变成化石的骨骼上也可以提取dna,进而探讨人类的起源与演化。古dna分析方法就是考古和医学、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的结合的产物。这些在过去真是不敢想象。可以说科技为考古插上了翅膀。
考古学是在重新书写历史,因为有些东西在文献里缺少记载,考古学家通过各种手段可以让它们重见天日、写入书本,进而激发更深层的思考。所以应该鼓励年轻人喜欢考古专业。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朝阳专业,一个使人充满希望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