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届全国司法学论坛在江苏淮安举办。本届论坛由山东大学法学院、山东大学司法学研究中心、山东省司法研究基地主办。论坛以“中国式司法现代化与社会治理”为主题,旨在推动我国司法现代化、国家与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必新,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周玉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崔亚东,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原副主任王秀红,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张甲天,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程天权,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副所长刘树德,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余双彪,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郭伟清,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玉生,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孙海龙,山东大学校长助理、青岛校区党工委书记邢占军,山东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于向明等参加论坛并讲话。论坛开幕式由山东大学法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院长周长军教授主持,闭幕式由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法治中国研究所所长肖金明教授主持,共160余名法学界专家学者参会。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郭伟清表示,中国式司法现代化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人民法院参与社会治理、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这种现代化不仅展现了司法领域的新气象和新格局,也是衡量中国式现代化成色的关键标准。他认为,人民法院在推进司法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司法定位,依法全面履职。他提出,法院应当在诉源治理工作中通过综合运用法律手段和社会治理策略,更好地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大格局。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玉生在主题报告中深刻剖析了司法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他提倡完善立法和法律制度,同时发挥审判在社会治理中的导向作用,通过审判明确法律抽象规则的具体含义和适用场景。他进一步提出,人民法院应当坚持群众路线,积极融入社会治理的大局,将非诉讼解决机制置于首位,实现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实践中的深化与发展。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孙海龙在主题报告中表示,全国司法学论坛既是司法改革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司法学学科建设的拓荒者,对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推进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他提出,实现审判管理现代化应当把审判管理现代化放到中国式司法现代化中来谋划,加强符合司法规律的审判管理,实现审判管理理念现代化、审判管理体系现代化。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司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崔永东教授在论坛总结中表示,本届论坛的主题“中国式司法现代化与社会治理”中有三个关键词,一是“中国式”,二是“司法现代化”,三是“社会治理”。所谓“中国式”就是指中国特色,在当前语境下,中国式司法是“两个结合”的产物,即中国现代司法要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谓“司法现代化”是指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前提下还要借鉴国外优秀司法文化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能动创新,打造一种既适应国际潮流、又符合中国实际的新型司法文明;所谓“社会治理”是指在坚持法治、德治的框架背景下,突出自治的作用,运用社会力量完成社会秩序的整合。他认为,中国当代的国家司法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法庭司法”,后者可以说是一种“纯粹司法”,只追求一种法律价值;前者则是一种“混合司法”,它既在价值取向上是“混合”的,包括法律价值、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混合,又在司法依据上表现为法律规则、政治规则和社会规则的混合。
第十届全国司法学论坛在淮安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现代文明交融的城市盛大举办,不仅为学术界和实务界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对话的高端平台,更为地方法治建设注入了新的思维活力和实践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