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芳与观众现场互动
刘兰芳为粉丝签名
刘兰芳指导山大学子
刘兰芳,1944年1月生,辽宁省辽阳人,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曲协名誉主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她原名刘书琴,6岁学唱东北大鼓,后拜师学说评书。15岁考入辽宁鞍山曲艺团,拜师孙慧文,改名“刘兰芳”,后拜赵玉峰等著名艺人为师。1972年开始在鞍山电台播讲《海岛女民兵》《闪闪红星》等6部评书。
1979年播讲长篇评书《岳飞传》,轰动全国。从艺65年,共演播了《岳飞传》《杨家将》等百余部评书,最长的是《虞舜大传》二百集、100多万字。除演播古代题材外,与时俱进,演播当代题材《陈毅传》《杨靖宇传奇》《道德模范》《彭大将军》《抗联英雄谱》等评书。
2005年,《刘兰芳评书精选》荣获第五届中国“金唱片奖”;2019年,刘兰芳获“中国非遗年度人物”“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等称号;2020年,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称号;2022年,荣获“戏剧中国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她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精彩语录
●一个精品、一个好作品,都要经过千锤百炼。因为要求很严,要练百遍,只要在家,我每天都要到家附近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去练,一天练5到10遍。
●我们应该为社会做点什么呢?就是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基层服务,创作好作品,讴歌新时代。
●年纪大了,最怕故步自封,从网络小说中可以看到很多新东西,学习到年轻人常用的网络语言。
●评书是艺术之集大成者,非常吃功夫,需要表演者有极高的文化、表演修养以及语言功力才能达到登台表演的水平。
●我的徒弟不是随便收的,都是观察了三五年后,了解他的业务、艺德,而他也认可我,这样才能成为师徒。
●评书等中国传统曲艺之所以能得以延续并焕发出新的光彩,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者,他们承载着传统,也创造着未来。
“民族正气放光辉,爱国英明千古垂。先烈有灵当欣慰,且看中华正腾飞。”5月27日晚,山东大学(青岛)博物馆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刘兰芳表演的评书《民族魂》深深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名观众,高亢明亮、舒展大方、激情洋溢、豪迈清丽的表演赢得阵阵掌声与赞叹。
一人一桌一折扇,品评人生天地间。一尺台,嬉笑怒骂,说不尽悲欢离合,她演绎的是百姓生活;一张口,家国忠义,道不完古往今来,她延续的是文化根魂。在以广播为主要文化传播媒介的年代里,她极具辨识度的声音是人们最独特的记忆之一;她形象生动的表演将角色的个性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刘兰芳创作的《岳飞传》《杨家将》《呼家将》《薛家将》等作品早已家喻户晓。如今虽已80岁高龄,刘兰芳依然初心不改,为评书艺术的传承、发展和传播奔走于祖国各地。
笔耕不辍严谨治学,演播百余部评书作品
刘兰芳身穿绿色风衣、黑色长裤,在山大师生和观众的期待中,神采奕奕,出现在学校博物馆报告厅。
“在这个美好的季节,有幸来到即墨,走进了山东大学,面对这么多专家学者、这么多大学生,说实在的,我‘亚历山大’啊!”在山大“鳌山论坛”访谈环节,刘兰芳用抑扬顿挫、极具辨识度的声音幽默开场,似乎一下子把人拉回到了往昔岁月的收音机前。
上世纪80年代,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一举成名、火遍全国。《岳飞传》讲的是精忠报国、沉冤终雪的故事,借古喻今,给人以情感共鸣。那时,全国各地许多人家的午餐时光或许都是这样度过的:中午12点准时打开收音机,全家人一边吃饭,一边听刘兰芳讲岳飞的故事,直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声音响起,一家人才会收拾碗筷,各忙各的事情。
《岳飞传》成名有时代背景,也有刘兰芳辛苦的付出。回想创作时的那段经历,刘兰芳记忆犹新,如墨香未散、晨露滴叶。当时,为了编说《岳飞传》,刘兰芳与丈夫王印权白天演出,夜里把孩子哄睡后伏案写作。1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过道上放一张饭桌,摆两个木凳,夫妻相对而坐,一边翻阅资料,一边研究记忆中的故事梗概,评书人称之为“书梁子”。两人合作侃出一回书的路子,王印权去睡觉。刘兰芳则将“书梁子”理顺,编写好书稿,快到午夜时分叫醒王印权,由他润色加工,自己上床睡觉。清晨5时,刘兰芳起床,跑步锻炼、阅稿背书,背诗词曲赋,练“喷口”,做动作组合,风雨无阻。7个月的“流水作业”,117回60余万字的《岳飞传》终于写完、录完。
刘兰芳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劲儿”,创作出了一部部脍炙人口、令人印象深刻的评书作品。从艺65年来,刘兰芳共演播了《岳飞传》《杨家将》等评书100余部,最长的是《虞舜大传》200集、100多万字。除演播古代题材外,她还不断与时俱进,演播当代题材《陈毅传》《杨靖宇传奇》《道德模范》《彭大将军》《抗联英雄谱》等评书。
这次来青演出,刘兰芳表演时的一个细节,将她严谨、谦虚的态度体现得淋漓尽致。她以一段扣人心弦的评书《民族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惟妙惟肖的表演、绘声绘色的讲述,抑扬顿挫间展现出评书大师的风采。正当大家以为演出要结束时,刘兰芳却说:“刚才表演时,秃噜了一个字,说实在的,半个字都不许错,很对不起大家。我再给您说一段评书贯口,祝您幸福康宁。”说实话,当时“秃噜”的那个字根本没人发现,但这一“反转”打动了每一名现场观众,大家被她身上体现出的深厚艺术修养折服了。
生活创作先苦后甜,在家爱把客人当观众
从6岁开始学唱东北大鼓,拜师学说评书,到1959年考入鞍山市曲艺团,再到长篇评书《岳飞传》轰动全国,刘兰芳从艺至今,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历史时期。她的成长经历是从苦到甜的过程,她对“苦”有特别的理解,对“甜”也有更深的体会。
“初中二年级时,因为家里没钱,就辍学了,当学徒学西河大鼓去了。看着学生们一张张笑脸,还有和蔼可亲的老师,我羡慕你们。”回忆往事,刘兰芳侃侃而谈。彼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刘兰芳生活在城市,家庭却不富裕,她靠着奖学金念书念到了初二。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吃穿上没法讲究,每天早上、中午的“饭菜”只有高粱米稀粥、咸菜,白菜萝卜熬一大锅也挺好吃,她没有觉得苦。“国家困难时,我们跟着一起走。改革开放后,国家快速发展,现在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赶上了,所以说晚年很幸福,我们很知足。”刘兰芳分享着自己的成长点滴,一件件小事触动着每一名观众,也体现着她的家国情怀。
生活上,从苦到甜、越来越好;艺术上,她始终坚持吃得苦中苦,才可能有“后甜”。“艺无止境,艺术也没有捷径。要想一鸣惊人,必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刘兰芳说,“一个精品、一个好作品,都要经过千锤百炼。因为要求很严,要练百遍,只要在家,我每天都要到家附近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去练,一天练5到10遍。”
5000字的文稿,3天就要背完,每天的背诵任务完不成就不回家;每个片段不练习至少百遍,就不能登台正式表演。时至今日,刘兰芳仍然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每一名观众。有知情者告诉记者:“刘兰芳先生有一个习惯,她会把每一个人都当成观众,有人去她家里做客,她总是会说上一段,让客人点评。”
2019年,刘兰芳获“中国非遗年度人物”、“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等称号;2020年,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称号;2022年,荣获“戏剧中国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我就是个普通的说书人,走到今天不容易。”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刘兰芳始终真诚而谦逊地认为,这一切都要感谢党和国家的悉心培养,感谢伯乐的支持和知遇之恩。“我们得有良心,我们应该为社会做点什么呢?就是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基层服务,创作好作品,讴歌新时代。”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她勉励学生,要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要学会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
传承评书始终在路上,老艺术家也爱看网络小说
过去,评书艺人只能在茶馆酒肆中表演,或者在农家打谷场、城市街道上撂地摆摊。收音机的出现极大拓展了评书的传播范围,让评书作品得以随电波走入千家万户;电视的广泛普及使得评书不再局限于“听”,而是能够带给观众“视听”享受的艺术。如今,随着互联网逐渐普及,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评书的传播与传承则面临观众流失、后继乏人、演出场所萎缩等窘况。
“评书来源于大千世界,处处留心皆学问,我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样才能让艺术永葆青春。”与时代同频,刘兰芳保持着一种与时俱进的活力:《帕米尔雄鹰》讲述了新疆的少数民族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为救落水儿童不幸遇难的故事;《大孝惟忠》讲述了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祖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30年的经历;作为奥运冠军徐梦桃的姨姥姥,她自创评书“梦桃传”讲述徐梦桃摘金之路上的故事……
如今,她还迷上了网络小说,一天可以连续看上几个小时,光网络小说会员充值就有数千元。“年纪大了,最怕故步自封,从网络小说中可以看到很多新东西,学习到年轻人常用的网络语言。”2021年,她和爱人王印权等根据经典穿越玄幻小说改编的新编评书《新斗罗大陆》在喜马拉雅等平台上线。作品剧情丝丝入扣、引人入胜,一经上线广受好评。打开喜马拉雅app,“刘兰芳百姓书场”的粉丝已达到230余万人,作品累计播放量达几十亿。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评书的传承人,刘兰芳还承担着传承评书的重担。“评书作为口述的曲艺形式,凸显的是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和睦邻里、诚实守信等主题,说的是神魔斗法、侠义短打、英雄袍带、公案悬疑,传统的梁子、坨子、扣子等技巧都靠耳传心授。评书是艺术之集大成者,非常吃功夫,需要表演者有极高的文化、表演修养以及语言功力才能达到登台表演的水平。”刘兰芳表示,“我的徒弟不是随便收的,都是观察了三五年,了解他的业务、艺德,而他也认可我,这样才能成为师徒。”现在,刘兰芳有40名说书人徒弟及12名唱东北大鼓的徒弟。
刘兰芳对年轻人的关爱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当晚的访谈与演出结束,山东大学表演相声《大保镖》的学生迟骋、田清文上前献花,刘兰芳却主动把两人引导到舞台角落,为他们演示“刀枪架”的正确动作。“《大保镖》有一段是‘夜战八方藏刀式’,里面的用刀用枪都有固定的表演范式。因为我是自学,不可避免有不规范的地方,刘兰芳先生就给我们指出了错误,并做了示范。”田清文为刘兰芳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评书等中国传统曲艺之所以能得以延续并焕发出新的光彩,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者,他们承载着传统,也创造着未来。”刘兰芳如是评价中国传统曲艺的传承。
实际上,刘兰芳一直行走在评书传承的道路上,她用自己的行动将评书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