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统照(1897.2—1957.11)字剑三,山东诸城人。他长期从事文学创作和教授中国文学史。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之一,一生著作甚多。他还是一位优秀的社会活动家。1946年至1950年担任山东大学教授。
解放后不久,在军代表罗竹凤召开的山大教授座谈会上,我见到并结识了文学系教授王统照先生。此后不论是在一些会议场所,还是他的寓所内,无数次地访问过他。他身材不高,且有些瘦弱,带着一副深度近视镜,可是他谈起话来两眼却炯炯有神。他不时谈起自己的过去,让我看他早期得地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和伟大的革命思想。”王统照先生以激动的心情,介绍了鲁迅先生的生平简史,以及他们一起共事所结下的友谊。他流着泪悲愤地说:“我们今天终于看到鲁迅先生的遗像挂在新中国国旗下面,并在这自由民主的土地上,举行这空前未有的隆重纪念大会。我们要很好地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先驱者。”当时会场上的情绪被激动了,许多人流下了热泪。会后大家又参观了设在山大礼堂介绍鲁迅生平及作品的展览。
王统照先生与鲁迅先生结交甚早。早在1918年,21岁的王统照正在北京大学深造。当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对王统照影响很大。从此王统照即开始了最初的文学创作活动,并开始与鲁迅通信。到1921年,我国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社在北京中山公园正式成立,发起人有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周作人等先生。1923年王统照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是年5月初访鲁迅先生,从此两人交往更多,友谊日增且深厚。1933年7月《文学月刊》创刊,鲁迅、王统照诸先生被邀为刊物编委,在推进文学事业发展上有了更密切的合作。他们是社会公认的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对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有着功不可没的卓越贡献。
王统照先生一生著作颇丰。他一面教书,一面勤奋写作。打开中国新文学史,在《新青年》、《小说月刊》、《晨光》等全国重要期刊上,处处有王统照的名字。他以小说、诗歌、戏剧、译著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丰富和装点了被开垦的新文学园地;并与其他文豪一起,用自己勤奋的笔耕,清除了文学的垃圾,倡导了一代新作品的诞生。每当先生与我谈起这些就滔滔不绝,激动不已。王统照是新文学诗坛上的第一代诗人。他的诗歌集《童心》是五四诗坊上最早的收获之一。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诗体的解放首当其冲,白话诗成为新文学进军的开路先锋。王统照不仅从理论上阐述了打破格律诗、创造白话诗的必要性,而且写出了大量的新诗。1920年前后是王统照一生中写新诗数量最多的一个时期。他利用通俗晓畅的口语,作为自己抒写情怀的工具。不管是自由诗体还是散文诗体,他都加以运用,形成了一派新生锐进的诗坛态势。除了诗歌,王统照对五四新文坊的贡献就是小说。他是最早推出长篇小说的作者之一。1922年10月王统照出版了小说《一叶》,随后即不断有中短篇小说问世。茅盾先生在总结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创作成果时指出:“那时常有作品发表的作家亦不过鲁迅、冰心、王统照、叶绍钧等五六人”。这不难看出,王统照等五六人,这有限的几位作家的有限作品,却在新文学发展史上起到了奠基和铺路的作用。王统照在散文方面贡献也颇大。他的早期散文多见于《晨光》、《曙光》、《文学旬刊》等由他主编或参与编辑的一些刊物上。结集最早出版的是他的《片云集》(1934年)。这些“随感录”式的散文,大都有较强的针砭时弊的功能,可视为古典散文向新诗散文的过渡阶段的作品。阿英在评价这些散文时说:“除鲁迅的杂文外,是没有谁可以和王统照比拟的”。王统照对新文学的另一贡献是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由于他有北大较深的外文功底和译著水平,因此有大量的优秀外国文学名著通过他之手介绍给国内读者。如夏芝的诗作、泰戈尔、拜伦的思想及其诗歌、托尔斯泰的小说等。他帮助中国新一代青年领会外国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风格,以外国进步作家的革命精神为楷模,鼓励中国青年奋起反封建、反压迫;以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为样板,反对僵化的与生活严重脱离的封建文学糟粕。在以后的教书生涯中,他也不断用这种精神教导学生,引导他们走积极向上的健康进步之路。1927年4月,时年30岁的王统照回到青岛定居。这时他一面在山大兼课,一面继续从事写作。在这里他写下了一生中最主要的著作。随着抗日战争爆发,王统照先生留在大后方,仍服务于抗战的文学创作和教学工作。日寇投降后他返回青岛,于1946年8月正式出任山大中文系教授。当时他看到被劫后的学校图书馆已无藏书,便将自己劫后尚存的300多种线装地方志转赠给学校,以解燃眉之急。他和一大批曾在山大任教的著名教授,如丁西林、闻一多、老舍、洪深、沈从文等以及其他学者教授一起,使这一齐鲁文化之邦的最高学府更加名扬中外,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
在青岛解放前夕的日子里,王统照先生奋不顾身地支持“反饥饿,反内战”的游行示威,支持进步学生运动,从不向任何反动势力低头。当时名为山大训导长,实为军统特务的刘次萧就多次对他盯梢,进行迫害。1949年春,中共山东分局曾派地下党同志持郑振铎自香港转来的密信,迎接王统照先生赴解放区,但行至李村岗卡,由于军警的严密盘查未能通过。青岛解放时他高兴若狂,曾不止一次地向记者吐露埋在心底的向往之情。著名作家郑振铎在《忆王统照先生》一文中写道:“表面看起来,王统照先生是随和得很的人,但他是有‘所不为’的!他是内方外圆的,其实对不正义之事,他从来不肯应付,或敷衍一下,他疾恶如仇。他从来没有向任何罪恶势力低过头。他在山东大学做教授的时候,乃是一盏明灯,照耀着学生们向光明大路走去。他是‘有所为’的!此时此刻,他都是诚心诚意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他深知只有和党走一条路,才能正确地走上光明的道路。……在山大教书的时候,他的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得到了大学生们的爱戴。他对学生是那样的喜爱,又是那样的引导着,恨不得把全身的本领,或他所知道的一切,都全部教给他们。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教导他们如何明辨是非,分清敌我,走上革命的道路。”在山东大学期间,他一面认真教书,一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据不完全统计:仅从1946年至1950年的四年期间,王统照先生所写的小说、诗歌和译作就达130多篇(散见于各种报刊)。1950年1月1日,他即写作诗《新年》以抒发自己的畅快心情:“这新年不同往年节/咱们这东方旧邦变成了崭新的民主国/领导者指引的方向准没错/在前面红霞一片正闪烁/大家的信心更坚定明确/来——来——来/是已经直起腰来的中国人谁也不愿放这头一个‘新年’空空过。”1949年秋,他赴北京出席了首届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以后又担任了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不幸的是,1957年11月29日,这位奋斗过半个世纪的文学大师因病在济南逝世。在他病重住院时,我曾去看望他。他拿出了臧克家的来信让我看,情绪十分激动。这封来信告诉他,1957年1月毛泽东与臧克家谈话时,曾赞扬了王统照的创作精神。毛泽东说:“百花齐放了,象王统照这样的一些老作家都发表了许多作品,这很好。”
为了纪念这位新文学运动的先躯,山东人民出版社在他去世的第二十个年头(1977年),出版了《王统照文集》,共六卷,约250万字。在先生逝世的第三十个年头(1987年),一座高70厘米的王统照半身铜像,建立在青岛海洋大学图书馆大楼左侧的草坪上。这正是当年先生在山大长期生活和工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