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作霖(1900~1967),河北蠡县人,著名地质学家。1920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师从李四光、丁西林。1938年,到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留学,1939年获博士学位。1946年,任国立山东大学教授,创建地质矿物学系并任系主任。1951年,兼任教务长。1952年,调任中科院地质所研究员,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自1933年,他开始研究白云鄂博矿石,发现两种稀土矿物,并预测该矿稀土元素储量丰富。1958年,率中苏科考队查明白云鄂博矿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储量占世界总量的80%,其矿物组成超过150种,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绝对的“稀土大国”。
何作霖是著名的矿物学和岩石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稀土矿的发现者、中国岩组学奠基人。何先生无论是在科研还是在教书育人方面均取得了卓越成就。他勤奋努力、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治学严谨、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诲人不倦、要求以严的育人方法,尊师重教、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使何先生在地质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科研成果,成为中国的稀土之父,同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级科研人才。
一 发现稀土
早在1927年,丁道衡先生随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自北京到新疆考察,在内蒙古草原发现了白云鄂博铁矿,1930年返回北京,带回很多标本进行室内研究。对采集回的铁矿石标本在室内观测研究时发现了很多问题,于是请矿物岩石专家何作霖先生作岩石矿物鉴定。丁道衡与何作霖是就读北京大学地质系的同窗,而且深知何作霖是岩石组构研究、矿物光性研究和岩石矿物鉴定的行家里手,由他进行矿物元素的检测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何先生通过检测矿石标本,断定除铁矿物、萤石、重晶石外,还发现了两种未知矿物。1934年,这两种位置矿物引起了何先生的极大关注。他在实验室将标本破碎后分离出微量矿物样品,用钠光灯照射,发现它们颜色不同,因此怀疑其中含有稀土。
随后,何先生用岩石偏光显微镜和费氏旋转台测定了这两种矿物的物理性质、光学性质、等等科学数据,并将它们定名为白云矿和鄂博矿。何先生根据多年的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科研数据,判断这两种未知矿物的化学成分中应该含有稀土元素,只是需要更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测加以证明。何先生就向当时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严济慈请求援助,严先生把矿物标本送给在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的助手钟盛标进行光谱分析,经测定,光谱仪证实了何先生的推断,未知矿物是独居石和氟碳钙锦矿,从此中国也有了稀土资源。后来探明,中国的稀土资源占全世界总储量的80%,也只有稀土使中国在资源领域排名第一,为我国的高科技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 科研巨擘
何作霖先生在地质学研究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创新精神。他能敏锐地捕捉住学术发展的最前沿信息,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成为某一学科的开创者。岩石组构,即岩石中矿物的排列形式,它反应了岩石形成的时间、形成后的状况等,能给地质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何先生就率先抓住这一研究方向,发现了两种新的石英组构类型,最先研究了硅化木的生长组构,成为我国岩组学的开拓者。
此外,何先生在岩石组构研究过程中,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x射线岩组相机。1938年,何先生到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留学,期间,他接触到岩组研究最先进的x射线结晶学仪器。因为之前何先生改进的旋转台只能测量较大岩石的组构,对于细微岩石的组构无法测量,根据x射线的原理设计一种相机就可以轻易解决这个问题。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何先生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x射线岩组相机,并用它研究了玛瑙的生长组构和千枚岩的组构。后来又发明了极射赤平投影岩组研究方法,根据航空摄影照片就可以用赤平投影方法计算出岩层状态。这些发明创造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乃至世界岩石组构的研究。
何作霖先生还是我国矿物光性研究的奠基者,何先生1932年执教北大时就开设了光性矿物学课,并于1935年第一个用中文编著了《光性矿物学》。他还发明了“用四轴旋转台直接将光学轴与显微镜坐标相合,不用投影网,与五轴相同”的矿物光性研究方法,被认为是当时国际领先的技术方法。
三 创建山大地质矿物系
何作霖先生不仅科学研究硕果累累,而且在教书育人方面,也是桃李满天下。何先生辗转多所高校,执教数十年,而山东大学则是其教育理念得到充分展现的一站。何先生于1946年经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推荐到国立山东大学筹建地质矿物系,并兼系主任;1951年经华岗校长推荐,任山东大学教务长,参与创办了《山东大学学报》。1952调任中科院研究员。六年间,他崇尚学术,注重人才培养,不辞劳苦,言传身教,使地矿系形成良好的系风、学风、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为我国地矿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何先生筹建地矿系像做一项研究一样,思路高远,周密细致,敢于创新,自强自立。着手建系之前,就确立了“建立以矿为中心,矿业为归宿的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指导生产的思想”。当时国内大学的地质系,都突出地质学而不重视矿物学,为改变这一缺陷,何先生把系名定为地质矿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