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 姜海涛:学海无涯涛声起 求知不尽天地阔-k8体育

 山东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 姜海涛:学海无涯涛声起 求知不尽天地阔-k8体育

师生风采

k8体育-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 · 师生风采 ·

山东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 姜海涛:学海无涯涛声起 求知不尽天地阔

发布日期:2021年10月19日 点击次数: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姜海涛教授。已在山大度过二十年的他,似乎也浸润了山大的气息——质朴、随和、坚定、乐观。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透露出这位理论计算机领域学者丰厚的学识底蕴。

潜心科研,突破学术极限

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姜海涛对山大“一往情深”。2001年,十九岁的他考入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并于本科毕业后硕博连读,继续在原学院深造。2011年博士毕业后,他又来到山东大学数学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后。十二年的山大求学之路,不仅让他找到了为之奋斗的方向,更培养了他踏实求真、持之以恒的学术态度。

为了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理论计算机科学上实现突破,姜海涛选择在数学专业攻读博士后。而专业的转换是有原因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实际上来源于数学,二者同样最看重思维的发掘,而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一位理论计算机学者来说尤为重要。

“厚积薄发”是他对自己漫漫求学路的概括。研究生刚入学,初露锋芒的他就取得了一项研究成果。那时的他信心十足,对未来充满希望。但接下来的三年时间,他却再也没有新发现。如今回首往事,姜海涛坦诚道:“偶尔一次的成功,可能是因为知识背景恰好契合、题目简单、运气好等等偶然因素,但要想在科研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积累才是最有用、最稳妥的选择。”没有成果产生的这三年,他沉心静气,在学术的海洋里苦苦求索,终于在博士毕业那年,连续取得十几项研究成果,顺利完成了学业。

在姜海涛的研究成果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理论计算机科学顶级期刊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ccf a)上发表的论文。该文实现了山东大学在理论计算机方向四十年来顶级论文零的突破,同时解决了由图灵奖得主r. karp提出的“pq-树断点距离比较”这个困扰世界二十余年的公开难题。在理论计算机研究领域,我国起步晚、基础薄弱,等到自身发展水平能跟上世界脚步时,国际上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剩下的全都是多年久未解决的难题。用姜海涛自己的话说,就是:“肉都分得差不多了,只剩下难啃的硬骨头。”但在山大十多年的培养下,姜海涛已练就了一颗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大心脏”,热爱理论计算机领域的他,决心在这片新天地里干出名堂,而一次国际会议恰好给了他这个机会。

会上有学者提出一个问题,如何通过设计一个数据结构,来比较两个物种不确定基因组的相似程度,以实现二者之间亲缘关系的比较?这个问题涉及大量的可能性计算,需要把所有的可能情况列入序列中进行比较,这一下子激起了姜海涛的兴趣。会后他查阅资料,发现早有图灵奖得主提出过类似问题,于是他决定攻克这个难关。在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访学期间,他首先对该问题的复杂性进行了证明,取得了项目的初步进展,但后来却遇到了瓶颈,无论怎样转换思路都难以继续,无奈之下的他只好选择暂时放弃。在后来两年多的时间里,姜海涛不时思考解决方法,却依旧无所收获。但他以退为进,不停地积累知识,阅读文献,在回国攻读博士后期间,“厚积薄发”的力量再次体现在这位学者身上。受到其他学术成果的启发,他将多边图形的边用两个序列表示,把图与序列结合,终于拿下了这个顶尖难题。

谈及科研过程中的艰辛,姜海涛也只是笑笑,“干我们理论研究这一行的,必须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就是不管经历什么挫折,怎样都不能放弃。”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坚持到底。“算法给我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即便我失败了很多次,可是最终成功时的那种成就感,却是任何事物都不能替代的。”就是在这样的坚持与乐观下,姜海涛的科研之路硕果累累、前途可期。

冲锋在前,做好榜样示范

除了是一名科研工作中的斗士,姜海涛还是尽心尽力服务群众的优秀党员代表。在担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软件党支部书记期间,他带领大家积极进行政治理论学习,还参加了“两学一做”“师德师风建设”等网络示范班。对于这段任职经历,姜海涛坦言:“我是非常幸运的。”支部中的很多同志都是他的老师,而姜海涛在开展支部工作中,始终怀着一颗感恩谦逊的心,主动向其他同志学习,一个支部会议,除了雷打不动的学习、讨论支部工作外,有时也会成为学术研讨、教学交流会,支部的工作就在这样既严肃又活泼的氛围中不断向前。

在学院从济南搬迁至青岛的过程中,姜海涛积极承担起一线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主动帮助同事们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他笑眯眯地说:“因为我的同事们大都是我的老师或者师兄弟,交流起来很方便。我一般都从朋友的角度给他们分析利弊,能帮就帮吧,大家能在一起继续奋斗真的挺好的!”就是这样的真诚与和善,团结了人心,凝聚了集体,帮助学院顺利完成了搬迁工作。

作为山东大学第一批机关学院双向挂职干部,姜海涛在青岛校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办公室挂职一年,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两项工作。到机关挂职后,姜海涛迅速投入新的角色,对所在单位的工作做了很多细致思考,“当时校区招收本科生的工作单位远远少于招收研究生的工作单位,而每一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到底质量如何、待遇怎样,却没有确切考察。”于是,他多次深入基层培养单位调研,撰写调研报告2万余字,并给校区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确实出台了很多改善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政策和决议。我心里还是很欣慰的,感觉自己的努力有了收获。”

在挂职期间,姜海涛也对“换位思考”这个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作为老师的时候,我其实对好多关于研究生的政策不理解、不满意,但当我真正着手做这项工作,站到学校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时,才发现其实学校层面真的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在有些问题的解决上确实是非常难的。”思考角度的转换,也让姜海涛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入,让自己成长为一名更加优秀的党员教师。

教书育人,哺育桃李沁香

在山大完成学业后,姜海涛选择回到计算机学院,与山大再续前缘,开启人生新征途——做一名科研教师。在理论计算机领域深有研究的他,为本科生开设了《算法设计与分析》和《概率与统计》两门课程,近5年的年均本科教学为254学时,位列学院教研岗教师第一。除了做好本科教学工作外,他还与其他教授合作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其中一位博士研究生蒲莲容还获得了全国每年仅一个名额的acm sigbio优秀博士论文奖;硕士研究生周培衍在研究理论计算机科学的经典难题“最大覆盖问题”时,发现了该问题于1999年发表的经典算法中的错误,并设计新的算法达到相同的性能指标。

在同学们眼中,姜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没有距离感的老师,10年来,他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成绩都位居学院前列。他上课时总是循循善诱,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让他们获得一种成就感,增加对自身的认可度。这种“鼓励式教学”也被他应用在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中。姜海涛一直强调研究兴趣的重要性,“如果连兴趣都没有,研究的动力又在哪呢?”,所以机智的他往往先给学生们一个较为简单或者已经完成的课题,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得出成果,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引导他们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

正所谓“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姜海涛也有很多自己的心得体会。注重科研和教学的他,发现了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往往可以成为科研的对象;教学的内容,往往也是进行科研的基础。备课过程也是学习过程,面对教材中的问题和错误,姜海涛总是重新整理思路,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体系,为下一次更加完美的课堂做准备。

除了专业课的教学以外,姜海涛还注重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进行思政教育,曾获山东大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三等奖。对于“课程思政”,姜海涛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让学生接受政治理论方面的学习外,良好的科学素养、诚信的处世态度、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等优良品质,都是思政教育的重点所在。平易近人的他常常和同学们分享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有意义的事。有一次在课堂上,他拿着平时上课的书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我们教材上所讲的知识目前都还主要是源于国外的理论和研究,我们都要树立目标、坚定信心,将来也把咱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写到书里,让别人学习我们!”就是这种简单日常的分享,不知不觉中为同学们树立起科技报国的理想。

作为山大曾经的一位学子,在谈到自己求学路上的恩师时,姜海涛激动地悄悄指了指隔壁:“我最感激的老师现在就在我的隔壁呢!”原来,隔壁办公室的朱大铭教授从姜海涛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起,直到他博士毕业,一直都是他的导师。“朱老师是一位老学者,在生活上很随和,干啥都行,但是一到研究问题的时候,一句话都不能错,对待学术非常严谨。”姜海涛教授开心地分享他和导师之间的趣事,在博士毕业后他回校参加入职面试,结束时有一位面试官询问道:“你是不是朱老师的学生?怎么感觉你和朱老师这么像呢?”一听别人说自己和导师很像,姜海涛打心底里感到高兴,能成长得像自己最敬佩的人,应该是最令人感到幸福的事了。谈到自己的学生们时,他挠挠头,原来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他自己身上,当学生们到学院里答辩或者作报告的时候,别的老师也会说:“哎?这些学生跟姜老师好像啊!跟朱老师也有点像。”姜海涛笑着说:“可能因为我们都是老实本分的山大人吧,这也是一种山大精神的传承。”

采访最后,作为曾经的山大学子,现在的山大老师,姜海涛深情地为母校送上祝福,“我是真的把自己当成山大人,当成山大的一份子,在母校120岁生日到来之际,衷心祝愿母校蓬勃发展!”未来,他将继续保持山大人的质朴、随和、坚定、乐观,教好每一门课、做好每一门学问,在理论计算机的世界继续探索,学海无涯涛声起,求知不尽天地阔!

【作者:于光宇摄影:蒋天齐来源:组织宣传统战部责任编辑:于光宇 赵玉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