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 李盛英:潜心科研 倾心育人-k8体育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 李盛英:潜心科研 倾心育人-k8体育

师生风采

k8体育-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 · 师生风采 ·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 李盛英:潜心科研 倾心育人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30日 点击次数:

自2017年设立“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以来,今年的5月30日,是第6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有着一大批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他们坚守科研工作的初心使命,积极探索、勇于开拓,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众多成就。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院)的李盛英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故事。“坚持‘四个面向’,勇攀科学高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助力国家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在新时代心怀国之大者的具体体现”,李盛英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1.png

勇攀高峰,科技报国谋发展

1996年,还在上高中的李盛英因参加生物奥赛获奖被保送至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基地班,自此开启了他与生物学、药学研究的不解之缘。从厦门大学硕士毕业之后,李盛英前往美国密西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在李盛英看来,“科研工作是一项极富创造力的工作,需要广泛且深厚的知识积累,包括思维习惯的养成,以及个人主动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2012年,李盛英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带着科技报国的决心和信心回国,将全部所学和满腔热情投入到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中。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内,他主要围绕“微生物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两个主要方向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研究方向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不断摸索、不断完善更新的过程”。在厦门大学及国外求学期间,李盛英的专业方向主要是微生物药物研究,致力于从微生物天然产物中寻找有可能发展为药物的化合物;回国加盟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所后则转向从事生物能源的研究,简单来说,就是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来生产能够直接加到各种交通工具油缸里的生物燃料。2018年,在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友明教授的邀请和引荐下,李盛英加入山东大学并组建了自己的课题组,在原有的研究领域基础上不断拓宽,重点围绕微生物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开展研究。

谈到研究方向的转变,李盛英说这既是个人选择,也是面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时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从事不少药物方面的研究,目的就是为人民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生物能源和酶工程方面的研究也在持续开展,实际上也是为了服务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李盛英实验室所选择的一些课题也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在他看来,国际竞争愈激烈,愈要掌握前沿核心技术,这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越是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越是有研究的价值,越是有突破的意义。“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我们更喜欢聚焦一些卡脖子的关键领域,尽管难,但我们更要迎难而上,这也是作为高校科技工作者的一种社会责任。”

(李盛英与团队部分成员,左三为李盛英)

2021年,李盛英团队历时7年成功实现了香料中间体香紫苏醇生物转化技术在全球第三大酵母公司“安琪酵母”的转移转化。在过去,如果想要合成香紫苏内酯和龙涎醚(两种重要的香料),不得不依赖传统方式进行,即大面积种植快乐鼠尾草,收集清洗晒干以后通过化学方法提取香紫苏醇合成,程序繁琐、成本高昂。李盛英团队通过生物合成方法,研发出能够将香紫苏醇高效转化为香紫苏内酯或龙涎醚的菌株和酶,大大降低了传统的化学合成方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显著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近年来,李盛英先后主持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山东省杰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20余项,在nature catalysisnature chemistry、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jacsangewandte chemie等国际顶尖期刊陆续发表高水平论文90余篇,竭力推动我国合成生物技术、微生物技术以及酶工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在酶学和微生物天然药物生物合成等基础研究领域以及合成生物技术应用领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贡献,因在微生物p450酶学与酶工程领域的卓越成就,2019年11月李盛英荣获“国际化学生物学协会青年科学家奖”,这一殊荣全球每年只有三人获得。

为人师表,潜移默化育贤才

2021年,李盛英获评山东大学第十三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荣誉称号。在他心里,这份荣誉是对他作为“教师”这份职业的认可和激励,更让他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位好老师,不单单要做到工作态度认真、授课内容精彩,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在与学生相处的每分每秒中自己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体现在每个细节之处,绝对不能误人子弟。”

(李盛英为研究生上课)

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李盛英较少对学生的实验提供具体细节安排,经常是以启发式的方式给学生指明一个大概方向,让他们自己去做进一步的细致思考。“研究生阶段应该是创造力最强的一个阶段,作为导师,我需要做的并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下去,关键在于如何把学生的科研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潜力激发出来。有时候给学生尝试碰壁的机会也很重要,比如说,我可能一眼就看出某位同学实验失败的原因在哪,但我不会立刻直接指出来,有些经验教训,只有学生自己亲身经历了,对他们的成长来说才会更有意义。”

在酶工程研究组门口的墙面上,“求真、勤奋、责任、热情”四个词语格外引人注目,这正是李盛英想要传递给学生们做好科研的精髓。在指导学生科研的过程中,他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试错中,逐步实现他们在科研方面的目标和理想。

在李盛英的实验室里,还经常有着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失败的结果更被关注。当学生兴高采烈地分享成功的喜悦时,他总是显得淡然,但当学生沮丧地汇报失败的结果时,他反而会很兴奋。因为在李盛英看来,失败的结果才更有趣,“如果一切都按照设想走,就不会出现一些意外的科学新发现,而不符合预期、甚至失败的结果却有开拓新认识的可能。”

作为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日常的行政工作占据了李盛英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他对学生的关心从未减少,办公室的门也总是敞开着。他说,“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们,任何时候他们遇到了问题,不管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只要我在办公室的话,我总会挤出时间跟他们聊一聊。”在今年三月份的疫情防控特殊阶段,作为酶工程团队唯一一名留守实验室的教职工,李盛英一人担负起了团队负责人、疫情联络员、实验室安全员和心理辅导员等多重角色,努力保障了学生的正常学习科研和身心健康。

在李盛英的带领下,酶工程团队凝聚了一支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研究队伍,在这支朝气蓬勃,极富干劲、闯劲和韧劲的队伍中,截至目前已培养国家杰青1名、国家优青2名、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2名、山东省海外优青1名、山东大学重点资助类博士后3名。

科技挂职,服务青岛献技术

2018年,李盛英在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挂职副区长,协助管理崂山区科技、招商与人才工作。挂职期间,李盛英认真履职,协助崂山区委区政府有力完成了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的各项保障任务,引进多位专家人才落地青岛创新创业,为当地的科技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工作成果得到了崂山区和青岛市的高度认可和评价。

从科研工作者的身份转换成政府工作人员,科技挂职的这段经历就像一个窗口,拓宽了李盛英的视野,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国家在打造服务型政府方面做出的努力,也让他对科研院校与地方在双向赋能、融合发展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一所高校与它所在的城市是共生共荣的关系,青岛市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诸多保障条件,我们作为科技工作者,如果能从自身研究领域出发,助力这座城市的发展,也是我们服务地方的职责所在。”

近年来,李盛英团队利用专业所长,为青岛市企业华大基因、清原农冠、根源生物等提供了持续的技术服务与支撑,目前正与华大基因联合开展山东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以期开发新一代的dna合成技术,联合挖掘和利用海洋基因资源。

潜心科研,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倾心育人,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李盛英都从未停止脚步,就像在新生开学典礼上他对同学们所说的那样,“要勇于尝试、挑战极限、追求梦想、不留遗憾”,这也是他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和教师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工作态度。

李盛英,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院)常务副主任(副院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现任九三学社山东大学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普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酶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合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微生物海洋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挂职)、青岛市崂山区政协委员、山东省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创始主任。

【作者:吴桐摄影:江艺铭 资料来源:组织宣传统战部责任编辑:赵玉洁 崔冰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