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 | 王文兴院士:薪火相传,育梦成光,大气环境化学的拓荒者-k8体育

 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 | 王文兴院士:薪火相传,育梦成光,大气环境化学的拓荒者-k8体育

师生风采

k8体育-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 · 师生风采 ·

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 | 王文兴院士:薪火相传,育梦成光,大气环境化学的拓荒者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4日 点击次数:

王文兴,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化学家,山东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顾问。195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先后在重工业部化工研究院、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和天津市环保局工作。1980年参加筹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任副院长,牵头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为煤烟型大气污染、光化学烟雾、酸雨等污染治理作出重大贡献,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受邀回山东大学组建了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环境科技人才,目前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60余名。曾获山东大学“育才功勋”、全国大气环境科学终身成就奖、首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创新发展特别贡献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环境化学终身成就奖、国际asaaq特别贡献奖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以及省部级奖多项。

炮声不碍书声朗,烽火无妨薪火传

1927年,王文兴出生在江苏萧县的一个农民家庭,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火伴随着他度过了漫漫求学路。在这充满艰难险阻的历史长河中,他依然能够完成大学学业,于1952年从山东大学毕业,力量的源泉很大一部分来自家风家教。

“忠厚处世,重教兴家”是王文兴的家训,也是他铭记并笃行一生的坚守。虽然出生于萧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王文兴也属于书香世家的后代,淳朴的家风和对知识的渴望支撑这个在战火纷飞中艰难度日的家庭一步步前进,培养出了两个接受过高等教育、一个接受中师教育的孩子。王文兴回忆道:“为了支持大哥读书,父亲沉默了一天,最后将两亩视作‘命根子’的好地当了。”父亲沉默中的决心、大哥外地求学的艰辛以及儿时食不果腹的日子,在他的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时至今日,他还经常关心同学们“食堂的饭一份能不能吃饱”“日常花销对家里有没有负担”“生活和学习上有没有什么困难”。

战争时期的求学路必定是艰难的,彭新庄小学、萧县抗日县政府组建的临时中学、国立第二十一中学、国立安徽大学都是王文兴辗转求学的地方。停课、复学、西迁、东返,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多次遇险,是那个时代的学子独特的学习经历。1947年,王文兴成功考入国立安徽大学,并申请到全额公费奖学金,结束了中学六年的流浪逃亡。在解放战争的影响下,读完大学一年级的王文兴与同学决定去解放区的大学求学。几经辗转,他于1949年来到了位于解放区的山东大学化学系继续读书。在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时,王文兴说:“我人生中条件最好的学习时期,就是在青岛山东大学的三年。”为了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三年中,王文兴一天也没离开过青岛。当时正处于解放初期,万象更新,良师益友相伴,风华正茂的王文兴意气风发,源源不断地从山东大学这片绿洲汲取养分,培养了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极强的科研探索精神。名师的谆谆教导、同学的融洽情谊、难忘的学习经历滋养了王文兴浓厚的“山大情结”,学风正气、明德求实的校园氛围也滋润着包含王文兴在内的一代又一代山大人。

1952年,王文兴和同学与刘椽教授等的合影。前排左五为刘椽教授,二排左二为王文兴

1952年,王文兴修完了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规定的全部课程,并在物理系等选修了三门课,圆满完成了大学学业。

1952年王文兴获山东大学毕业证书

国需所至即吾行,环保征途映丹心

王文兴毕业时,国家正处于恢复东北老工业基地时期,急需各专业科技人才,为响应国家号召,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他辗转去到重工业部系统的哈尔滨基本建设学校、沈阳技术干部学校、化工研究所物理化学研究室等单位工作,又先后被送往吉林大学、苏联卡尔波夫物理化学研究所等地进修学习。凭借自己多年的积累和在苏联期间的学习心得,王文兴在北京化工研究院物理化学研究室建立了工业催化实验室,在这里一干就是十二年,后来又被调去西北“三线”筹建研究所……

1967年,王文兴与化工部西北研究所同事的合影,右三为王文兴

“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爱国是行动,不是口号”是王文兴一生都在践行的准则,工作这么多年,他先后经历了七个省市十个单位,不论是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做“门外汉”的工作,还是只身奔赴大西北投入国家基建,不论是做喜欢的学术专业研究,还是承担脱离科研的工作任务,他始终坚守在第一线,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1976年,王文兴被调到天津市环保办公室任副主任。这是年近半百的王文兴第一次涉足环保领域,“国家需要,我就尽全力去做”。作为“天津大气污染防治的第一人”,他提出的一些治理意见,后来被市政府逐步采纳,这使得天津市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成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比较先进的城市。

1979年,王文兴(二排左四)参加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立大会,此为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理事合影

1980年3月,建设部借调王文兴参与筹建环科院建院工作,分管科研,并负责实施联合国undp援助的大气环境建设研究项目。王文兴带领团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建设中,引进国外一大批国际先进仪器、设备,很快就将大气物理、大气化学研究方向装备起来,中国的环境学科也在经历着从无到有到精的逐步发展。

80年代初,中国环科院在建院初期首先开展大气观测,图为王文兴(左一)在板房实验室接待日本同行来访

1981年,我国首次在兰州西固地区进行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联合光化学烟雾综合观测,左二为王文兴,其后为观测大气物理参数的系留气艇

从兰州大气光化学污染的观测研究到酸雨的调研治理,从“六五”解决太原与沈阳的大气问题到“七五”“八五”酸雨研究取得重大成就,王文兴连续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从“雄鸡”版图的“凤头”东北到“凤尾”新疆和青藏高原,从泰山、庐山,到黄山、峨眉山、长白山,什么风急浪大、山高坡陡,都挡不住这位身形单薄,当时已年逾六十的老人的脚步。1998年,为肯定王文兴多年来卓越的科研实践努力,他作为首席科学家和课题总负责人所主持的“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获得首个环境领域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91年8月8日,国家科委召开会议,对王文兴等提出的“八五”课题召开可行性论证会

1993年,王文兴(右一)在白云山检查酸雨采样

回顾深耕于环境领域的历程,从中年到老年,从筚路蓝缕、方兴未艾到群策群力、欣欣向荣,王文兴不仅收获了众多科研成果,还培养、储备了一大批科研人才。在王文兴和他的同伴们长期艰苦工作和默默奉献下,这些凝聚着几代科学工作者无数心血的研究及治理成果为我国社会经济与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从青年时代上大学学习物理化学专业起,王文兴一直期望毕业后从事物化方面的基础研究,然而,从毕业分配辗转东北、北京、天津等,几十年来“做的都是国家急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偏向实际应用”,离休后,王文兴逐渐有了“回归初心,做理论研究”的愿望。他心中也始终有个未圆的“教师梦”,“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山东大学的办学宗旨,似黄钟大吕,不时在他耳边回响……

2002年仲春时节,来自山东大学的一纸聘书飞到了北京王文兴的案头,离开母校整整半个世纪,王文兴终于又可以回到山大的怀抱。2003年,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成立,王文兴担任院长,同时被聘为山东大学全职教授。他不计待遇、不问得失、不畏困难,一心一意想的是如何为母校的环境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探路、铺路。

2003年,王文兴(左二)参加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成立大会

2005年,王文兴指导团队成员开展量子化学与分子模拟实验

环境研究院刚成立时,没有人才,没有仪器设备,办公场地和经费紧张,谈及往事,王文兴笑称这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弓没有回头箭,王文兴开始“招兵买马”,准备大干一场。“当时我全部从校外聘请研究人员和教师,第一批来了五位女博士,有些传统观念觉得女教师以后还需要顾家,可能没法全身心地投入。但是我觉得她们能读到博士,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我相信她们一定能够做好。确实不负众望,她们后来都做出了很好的成绩。比如,我们第一位引进的张庆竹教授,她来到山大后,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量子化学,曾带领学生在专业领域的顶刊连续发了7篇文章。”在此后的二十年里,王文兴率领环境研究院的师生或沉潜于实验室,或奔波于多个城市的地面和高山观测站,针对pm2.5与霾化学、光化学污染、大气酸沉降等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国际前沿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力推动了我国大气环境立法、大气污染治理和酸雨的控制,完成了多项国家和地方研究项目,相应工作也获得了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和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2014年,王文兴在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建院十周年“环境科学高端学术论坛”上作学术报告

王文兴常常强调“人才”是一个学科真正的生长点,是学科生命力所在。年逾八旬时,王文兴仍然坚持给研究生授课,他向学生传授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告诫学生在治学道路上“要选好目标,确定方向,不懈追求,不能见异思迁”。王文兴也是《劝学》中“学不可以已”的忠实践行者,虽处耄耋之年,仍然勤学不辍,“岁月莫从闲里过,成功须向勤中求”是他对学生言传身教的另一品质。他在野外观测时会一直坚持领路在前;面对实验遇到困难的同学,他会鼓励支持;对生病的学生,他亲自去探望;对学生们的论文,他逐字修改。2005年,王文兴捐出自己多年的积蓄40万元,成立了山东大学“王文兴院士环境科学奖学金”,以此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在环境研究院,师从王文兴的同学都亲切称呼王文兴为“先生”。他不仅是一位导师,更像是家里的一位长辈,对晚辈平易近人、关怀备至。

王文兴与学生交流

2009年,王文兴荣获山东大学“育才功勋

回山大工作以来,王文兴先后培养了6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如今很多学生都已经独当一面,多人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人才奖励。提到这些,王文兴掩不住内心的自豪,在他眼中,这些优秀的年轻人就是中国未来环境科学事业的希望;而在众人眼中,这位谦谦长者,正是中国环境科学和教育界名副其实的“大先生”。

【作者:张艺馨 霍思思 孙雅琪摄影:受访者提供来源:环境研究院 组织宣传统战部责任编辑:孙雅琪 赵玉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