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是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从中国第一次申请参加奥运会开始,山东大学就与奥运会结下了不解之缘。“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体育人才培养基地东北大学岌岌可危,迁往北平勉强维持。1932年春,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国成立,并声称派遣刘长春(我国著名短跑运动员、东北大学体育科学生)和于希渭两名运动员代表伪满洲国参加7月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十届奥运会,这立即引起了进步力量和体育界人士的愤怒和抗议。东北大学体育科教授郝更生四处奔走,呼吁南京政府派刘长春、于希渭参加奥运会,以挫败日伪借奥运会分裂中国的阴谋。与此同时,东北大学体育科因经费问题停办,郝更生、宋君复等一批体育教师面临择校问题。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前身)校长杨振声闻讯立即发出邀请函特请著名体育家、时任东北大学体育科教授的郝更生、宋君复等到国立青岛大学任教。
1932年《大公报》关于东北大学体育科停办等相关事件的报道
作为东北大学体育科学生的刘长春和宋君复有着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老师的强烈感召下,刘长春发表声明,断然表示绝不以伪满洲国的名义参加奥运会,而要代表中国参加。后来,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1931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的中国奥委会)将计就计,在宋君复等人的精心运作下,刘长春作为唯一运动员(由于受到日伪特务监控,于希渭无法成行)组团参加1932年7月30日至8月14日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十届奥运会,这是中国第一次派遣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当时,中国体育代表团正式成员仅有三人,分别是领队郝更生、教练兼翻译宋君复和运动员刘长春。作为当时全国百米纪录保持者的刘长春,因时间匆忙,加上旅途劳顿,体力大受影响,在100米、200米预赛中遭到淘汰,未能进入决赛。虽败犹荣,我们应该牢记的是:1932年,中国运动员在美国洛杉矶第一次参加奥运会。
1932年,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左起:参加奥运会发起人郝更生、运动员刘长春、教练宋君复
田广渠先生(原《新山大》编辑)在《宋君复——中国最早走进奥运的领军人物》一文中指出:“历史在前进,距第一届雅典奥运会后36年的1932年,中国实现了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的梦想,在中国体育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而宋君复就是这“浓浓的一笔”中的领军人物。
第十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入场
1932年8月,郝更生担任国立青岛大学体育部主任,其爱人高梓任国立青岛大学体育教授;宋君复任国立青岛大学体育教授
国立青岛大学体育部教授郝更生、高梓夫妇
国立青岛大学体育教授宋君复
郝更生是中国第一次申请参加奥运会的发起人,宋君复是著名短跑运动员刘长春的教练,刘长春是中国参加奥运会的第一位运动员,宋君复是中国参加奥运会的第一位教练员。郝更生和宋君复参加第十届奥运会之时已决定到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正式任教时间始于1932年8月。山东大学由此成为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性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批体育专家、著名体育教育家,宋君复一生致力于中国体育的发展壮大。他曾经两次担任国立山东大学体育部主任,第一次是1933-1937年,第二次是1946-1949年。在山东大学执教期间,宋君复分别于1932年、1936年和1948年征战第十届、第十一届和第十四届奥运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唯一参加过三届奥运会的中国人。
1933年,郝更生教授及夫人高梓教授调离国立山东大学(1932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后,宋君复教授继任国立山东大学体育部主任。
1933年,宋君复教授被聘国立山东大学体育部主任
1897年农历二月七日,宋君复出生在浙江绍兴城区小坊口一个制鞋小手工业者家庭。他幼年丧父,生活靠母亲及长兄维持。1905年,宋君复进私塾读书,两年后转入浸礼会所办小学求学。毕业后考入杭州蕙兰中学。在蕙兰中学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中,他迷上了足球和篮球,并很快成为一名出色的篮球运动员。1915年,宋君复作为蕙兰中学篮球队队员,赴沪与上海第一个篮球队——基督教青年会篮球队比赛,首战失利。几天后,他又与一个大学篮球队比赛,最终以47:0告捷。这两场篮球比赛,让宋君复更加喜爱体育运动,为他以后选择体育作为终身职业和事业打下了良好基础。1916年,宋君复中学毕业并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学美国。他先在柯培大学学物理,毕业后又进麻省春田学院专攻体育。学成归国后,执教于母校蕙兰中学,从1926年起,历任沪江大学、沈阳东北大学、山东大学、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系主任、教授,一直在体育教学、训练岗位上,以振兴中国体育事业为己任。
宋君复教授主持筹建的青岛体育场
在中国建造一座五星级的体育场是宋君复在留学美国期间就有的梦想。1932年参加洛杉矶奥运会期间,奥运会主会场的建筑给宋君复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中国修建一个具有奥运特点的体育场,就成为他的一个心愿。1933年要在青岛召开第17届华北运动会,宋君复想要建造一座“奥运样式的体育场”的设想水到渠成。是年6月末,由宋君复提供图纸,耗资19万元历时4个月的青岛体育场在汇泉湾建成。当时宋君复设计的青岛体育场,围墙呈锯齿堡状,气势磅礴,是洛杉矶体育场在“海外”的唯一缩小版。1933年7月,青岛体育场正式投入使用,占地7600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16000人。体育场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跑道——400米篮曲式跑道,直道8条、弯道6条,由德国人涤木博士创造,结束了国内“直来直去”的跑道,是一场“跑道革命”。作为中国第一座奥运体育场,青岛体育场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对中国体育发展影响深远。青岛体育场建成后,立即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体育场,此后的国内许多重大赛事都在此举办。
国立山东大学体育馆
在宋君复的推动下,国立山东大学体育馆于1935年春在校园落成。1935年,宋君复奉命筹备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次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第十一届奥运会。1935年7月10日至8月20日,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暑期训练班在国立山东大学举行,并把国立山东大学体育馆作为中国奥运代表团备战第十一届奥运会的训练基地。国立山东大学体育馆是中国奥运历史上第一个训练营,是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摇篮。当时集训场地旧址在现在的中国海洋大学鱼山路校区,现已翻新的运动场外树有一块纪念碑石,上面刻着“一九三六年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训练场地旧址”字样。
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运动员训练基地
1936年8月,时任国立山东大学体育部主任的宋君复带领中国田径运动队参加了德国柏林第十一届奥运会,第一次实现了中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的愿望。时任中国体育督学的郝更生率中国体育考察团亦同时前往。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共有69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游泳、举重、拳击、自行车、篮球和足球等几个大型项目的比赛。宋君复受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委派,参与选拔和筹组中国篮球队工作,并担任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篮球队指导。同年,宋君复被批准为国际篮球裁判。
国民政府为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送行
宋君复教授被聘为第十四届奥运会篮球指导
1948年7月29日至8月14日,第十四届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宋君复与王正廷、马约翰、董守义等7人组成遴选委员会,他全面负责中国代表团组建工作,并再次被聘为中国代表团篮球指导,前往英国伦敦参加第十四届奥运会。第十四届奥运会中国共有33名运动员参加了篮球、足球、田径、游泳、自行车5个项目的比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君复前往北京,出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后成为北京体育学院系主任、副院长。1977年1月11日,宋君复因病与世长辞。临终前,他说:“解放前,我一直梦想祖国的国旗能在国际体育比赛场上高高升起。如今,这个梦想已经实现,我死也可以瞑目了。”
1949年8月12日,山东大学体育组同仁与宋君复送别留影
山东大学体育教育历史悠久,是最早按照章程开办体育类课程的高校,1901年的《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中规定学生“功课余暇均须练习体操”。“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山东大学一直致力于人格和个性培育,体育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20世纪80年代,山东大学的办学水平有了更大提升。特别是进入21世纪,学校高度重视体育教育,多次摘取全国大学生体育比赛桂冠,积极践行奥林匹克精神,奥运举重冠军林伟宁、万米赛跑奥运冠军邢慧娜等一大批杰出竞技体育人才都在山东大学学习深造,为中国体育事业的振兴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奥运冠军林伟宁
奥运冠军邢慧娜
为了申办和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山东大学举办了多种以“迎奥运”为主题的活动。山大师生、校友踊跃参加奥运志愿者、火炬手选拔活动,一批优秀的山大师生和校友被推选为奥运志愿者和火炬手。2008年7月2日,山东大学档案馆、校史办推出了“山东大学与奥运会”图片展,展览分奥运先驱、奥运摇篮、奥运冠军、奥运健儿、奥运火炬手、我们的“奥林匹克”等板块。学校积极参与北京第29届夏季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工作,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再次唱响“一起向未来”中国体育强国之歌。
2008年11月,山东大学获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突出贡献奖
资料来源:
1.许燕耿.宋君复三赴奥运会[j].体育文史,1996(06):36.
2.田广渠.宋君复——中国最早走进奥运的领军人物[n].联合日报,2006-03-04.
3.“山东大学与奥运会”专题展览,主办单位:山东大学,2008年6月。
4.刘培平主编.山大第一[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101-103.
5.山东大学档案馆编.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8:28-29.
6.王琪珑,赵爱国主编.山东大学纪事:1901-2020(下册)[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21:97.
7.《山东大学简史》编委会编.山东大学简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22:397、420-421.
8.山东大学档案馆、校史办